English

《大话西游》带起“无厘头”

2001-09-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张靖 我有话说
  在今年5月2日晚上,被当代大学生奉为偶像的香港演员周星驰第一次登上北京大学讲堂与3000余名北大学子进行了半个小时的交流。当初《大话西游》正是在清华、北大燃起第一把火的,令很多人费解,一部上座率平平的电影,何以掀起了一场“无厘头”风暴?

《大话西游》崛起的地方

在《大话西游》刚刚开始发行的时候,几乎与预想的乐观情形相差无几。但随后的情况却急转直下。即使在最为火爆的香港市场,最后也只是以2500万票房收场,两个多月后发行的《大圣娶亲》票房2000万,两者相加,差不多只收回成本。

当《大话西游》在电影市场上命运多舛时,盗版录像带和盗版VCD的兴起让这部影片掀起了销售热潮。据一位号称北京盗版界四大家族之一的大卖家透露,这两年中,他无论拿多少《大话西游》的盘都会被抢购一空,《大话西游》和法国影星苏菲·玛索的《芳芳》并列为盗版VCD中的“常青树”。

这部电影最终在网络上找到了新生命。最早发掘《大话西游》无穷魅力的是“水木清华”网站,它在率先使用网络的网虫中间享有很高声誉。1997年,它的BBS开始以帖子的形式刊登出该剧的台词,引起了网迷浓厚兴趣。《大话西游》的语言表达方式与当时网上最为流行的痞子蔡很相似,夸张之中流露真情。周星驰随心所欲的说话、行为方式,也正好符合网络人群的审美标准:自由至上。电影中宣扬的是无等级社会,每个人都是传播者,同时又是受众。《大话西游》在经过三四年的慢热之后,终于在网络兴起时代得到了人们强烈的共鸣,互联网使它成为后现代文化中的经典。目前关于《大话西游》的网站已达到100多个,这是一个让人咋舌的数字。

《大话西游》为什么在北京的几所高校迅速蔓延?北京大学的一位学生说,当时的校园中出现了一个“语言缺乏过程”的现象,学生们由于在中学受老师的影响,有一定的语言模式,进入大学后又不可能直接把成年人的社会语言拿来用,于是就出现了这个语言缺乏的过程。他们急于找到一种可以表达自己、表达大学新生活的语言,作为大学生,他们需要一种用于小群体的交流语言。《大话西游》戏谑的、荒谬的语言就在此时与学生们一拍即合,在大学中找到了合适的土壤,充分发展起来,并且高热不退:很多学生大段大段背诵它的台词,以求出口成章,出语惊人。

于是拥有了这些载体的《大话西游》,一夜之间“抖”了起来,形成一股势头强劲“无厘头”旋风。

图书跟着电影“火”

到目前为止,有关周星驰电影的图书出了不少,其中有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大话西游宝典》、花生工作室策划的《周星驰不完全手册》、《少林足球完全手册》等。《大话西游宝典》的发售也上演了一个神话,这本宝典首印两万册被一抢而空,各地书店都出现了脱销的情形。而《周星驰不完全手册》目前销售量达到4万册。花生工作室的王瑞智介绍说,工作室打算构建一个周星驰图书馆,系列出版周星驰电影图书,而且将剧本大量设计成漫画版本,希望更适合大众的口味。

无厘头电影?无厘头语言?无厘头文化?

“无厘头”原是广东佛山等地的一句俗话,意思是一个人做事、说话都令人难以理解,无中心,其语言和行为没有明确的目的,粗俗随意,乱发牢骚,但并非没有道理。“无厘头”的语言或行为实质上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透过其嬉戏、调侃、玩世不恭的表象,可以直接触及事物的本质。

《大话西游》中的对白有幸被奉为是“无厘头”式的语言,可是究竟为什么这种语言会蔓延开来,形成一种文化呢?在今年成人高考题目为《假如世界没有了绿》的作文考卷中,不少考生的作文答案几乎就是《大话西游》的翻版:“曾经有一片繁茂的森林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问及原因,很多考生谈到自己是独生子女,在“尖子堆”中有一种失落感,这与“大话”中所表现的失落有某种契合,加之“唐僧”的形象象征了现代家长的专制和唠叨。并且“无厘头”的语言又让现代的孩子感到某种反叛的意味所在,这种口语化的句式、语法可以让他们感到一种放荡不羁。

北京大学一位研究历史的硕士生谈到:任何一个单独的文艺作品都需要一个文化意义上的解读钥匙,或说“角度”,否则我们看到的只是皮毛和形式,即使重复地看,也不过熟悉了台词,领略了某人的搞笑功夫。这把钥匙是什么呢?这主要在于7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这一代人对社会、人生独特的认识和个性的话语表达逐渐把他们和《大话西游》的距离拉近,那种巡回式的结构,叛逆的性格,另类的爱情,尤其是精彩的对白使他们完全契合为一体,掀起模仿《大话西游》语言风格的潮流。有一点是明显的,接近35岁的人和20刚出头甚至更年轻的人不会也看不懂《大话西游》,它属于某一个年龄阶段。

引发各种争论

《大话西游》作为周星驰作品中的颠峰之作,在内地的蔓延和兴盛也引来影评家的关注和研究。北京电影学院的一位学生谈到周星驰的“大话”作品时说,《大话西游》是香港市民文化的代表,反映了他们对现代生存竞争的不安与恐惧以及对权威的不屑,剧中人物多有势利、恣肆、贪财、怕死、贫嘴、好色等劣根性,但又不无可爱之处。影片虽然充满戏谑,但大都肯定了主流价值观,且比较乐观向上。此外它还充分体现了后现代艺术的手法:“戏仿”和“拼贴”。大量套用文学、影视、音乐名作、历史人物、风俗仪式、社会生活又尽在嘲弄、颠覆之列,特别是经常运用与影片的时代不相符的道具、台词、造型等,造成荒谬感。

北京电影学院的陈山教授认为,对于周星驰的作品现在还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可以说明,因为它涉及的问题比较多,现在仍处于一个提出问题的阶段,但这绝对是一个有分量的话题。“大话”中的幽默是一种特殊的幽默,其智慧含量较高,所以它的受众不会是一般市民。在研究周星驰创作的同时应该注意到热衷“大话”的这些白领阶层(其中包括外资企业的职员、高等院校的在读生)的精神领域、人格精神、艺术审美、生活情趣、表达方式等多方面的问题。周星驰的作品在白领阶层中得以发展,充分表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北京、上海、广州、香港这几大城市中白领阶层的复杂性及其变化,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着眼点。

最近周星驰新推出的《少林足球》也在内地掀起了一股功夫搞笑片的热潮,他本人表示今后将更多向立志、厨艺、武打等戏路上发展。在语言上力求荒谬、怪诞、戏谑的《大话西游》,已是“无厘头”电影的一个里程碑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