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格林、安徒生,我们祖先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幼小心灵的“饥渴”是怎样得到满足的?许多人类学家、民俗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都表明,民间口头文学是他们的精神食粮,口耳相传是他们享受文学的基本方式,而听故事就是孩童最正当的权利。夏夜的星空下,冬天的火炉边,孩子们围坐在长者的身边,听他们讲一个又一个故事。
故事一从前有一个叫叶限的姑娘,父母双亡,后母虐待她,常常叫叶限到危险的山上砍柴,到深溪边取水。一天,叶限取水时得到一条美丽的小鱼,红色的鳍,金黄的眼睛。叶限很喜欢,就偷着养了起来。鱼越长越大,越长越美丽,后来被后母发现了,后母骗走了叶限,把鱼杀死吃了。叶限伤心地将鱼骨收藏了起来。以后,叶限需要什么,鱼骨都会满足她。
一年一度的节日到了,后母带着亲生女儿去参加节日舞会,让叶限留下看家。叶限见后母走远了,就向鱼骨求援,让她穿上翡翠的服装,踏上金色的鞋子,也去参加舞会。叶限在舞会上的出色表现,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也引起了后母的怀疑。在慌忙回家的路上,叶限丢失了一只金鞋。后母回到家,看见叶限正在睡觉,就不再怀疑了。后来,邻国的国王得到了那只金鞋子,下令让全国的女子试穿,最终都没有人适合。国王四处寻访金鞋的来历,终于找到了叶限,娶叶限为王后。后母和她的女儿都被飞石砸死了。
故事二安徽歙县是个多山的地方,山林中有很多老虎,母老虎老了往往变成人去害人。有姐弟两人去看外婆,途中迷了路,遇到一位老太婆,说是他们的外婆,特意来接他们。晚上睡觉时,老太婆偷偷吃掉了弟弟。姐姐听见吃东西的声音,问:“这是什么声音?”老太婆说:“我在吃枣子。”姐姐也要吃,老太婆给了她一颗。姐姐发现是人的手指,心中大惊,借口要上厕所,想偷偷溜走。老太婆不肯,她用肠子做绳子,系在姐姐脚上,防止她逃跑。姐姐机警地解开“绳子”,爬到树上藏起来。天亮后,被路过的人救了下来。路人将衣服蒙在树上,不一会,老太婆带着两只老虎来了,指着衣服说:“人在那里!”两只老虎折断树枝,发现只是件空衣服,以为老太婆故意捉弄它们,就一起向老太婆扑去,把她咬死了。
第一个故事很像格林童话的《灰姑娘》,但它却见于我国唐代段成式(803?-863)的笔记故事集《西阳杂俎·叶限姑娘》。第二个故事很像格林童话的《小红帽》,却也见于我国清代黄承增编撰的文言故事集《广虞初新志·虎媪传》。段成式的记载在公元9世纪,比格林童话早了近千年,应该说,《叶限姑娘》是世界范围内“灰姑娘型”童话的发端之作。而且有趣的是,段成式还曾明确指出叶限姑娘的故事发生在我国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今天在壮族地区还流传着《达架和达仑》的故事,女主人公叫达架,其妹叫达仑。据说“达”是女子名的冠词,“架”是孤儿的意思。“达架”与“叶限”在古代语音相近;还有人说德文中的“灰”(Ascn h n)也与“叶限”音近。《虎媪传》的记载时间也比格林童话中的《小红帽》早两个世纪。在格林童话之前,差不多与中国同时代的法国,也有一位叫贝洛的童话家,是她第一次用文字记录了《小红帽》,也因此贝洛版的《小红帽》被视为欧洲童话的发端。不幸的是,中国版的“灰姑娘”和“小红帽”却没有很好的命运,不仅没有能传遍世界,而且在中国的儿童中也没有流传了,今天的孩子甚至压根儿不知道我们也有《灰姑娘》《小红帽》那样优秀的童话,而且历史比它们还要悠久。其实,中国古代童话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像《山海经》、《列子》、《庄子》、《淮南子》、《列异传》、《搜神记》、《搜神后记》、《述异记》、《西阳杂俎》、《广虞初新志》、《聊斋志异》、《西游记》等古代典籍中,就有很多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幻想故事。我们应该多做些整理与介绍的工作,把其中适合今天孩子阅读的故事推荐给孩子们,让他们在吸收国外先进文化营养的同时,也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这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知识问题,还关系到未来一代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的养成。很显然,今天的孩子不能只知道格林、安徒生,他们的阅读视野应该更广泛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都应该广泛地阅读,尤其是我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今天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