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浮沉,北京大学在锐意进取的征途中度过了110周年校庆华诞。
世纪风雨,北大化学人正用自己的奋斗努力
去迎接学科的百岁庆典。
悠久的历史,铸就了光荣的传统,光荣的传统也激励着我们去创造美好的未来。近百年来,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系)历经坎坷、执著前行,与国家兴衰同呼吸,与北大发展共命运,不断发展和提高着自己的教育和科学研究水平。目前,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正秉承历史的优良传统,在“潜心学术、追求卓越、适度规模,和谐发展”的建设宗旨指导下,正在向建设“国际化学界有重要影响的化学教育和研究机构”的目标迈进,并努力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中国化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国难时节扬风帆,精英荟萃奠基石(1910―1936)
1910年的中国,正饱受屈辱,卧薪尝胆、济世救国是那个年代的主旋律,作为北京大学化学系前身的京师大学堂格致科化学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并首次正式招生的,她也成为了中国国立大学中最早的化学系。自此,北大化学开始了她近百年光辉而璀璨的历史。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京师大学堂被迫停办,随后改名北京大学,1913年化学门重新招生,当时的教授多为外国人,1918年有首届毕业生7名,自1917年蔡元培先生来到北大主持工作、进行改革之后,当时国内外的一批优秀化学家如俞同奎、丁绪贤、任鸿隽、吴匡时、王兼善、陈世璋等先生先后来此任教,并开始招收研究生。1919年废门改系,第一任化学系主任是京师大学堂1902年首届入学,随后去英国利物浦大学获硕士学位的俞同奎先生,1920年他调往北京工业专科学校任校长,主任便由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哲学家王星拱先生接替。
这一阶段,北大化学系在教学与科研上已经有了较为系统、明确的分工,仅从开设课程上来看,1923―1924学年开设有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物理化学,高等无机、高等分析、高等有机、高等物化、应用化学、化学工程、胶体化学、电化学、化学史等21门,已经能够达到对学生系统化、专业化、正规化的教育要求了。
1929年2月,王星拱先生调任理学院院长,化学系主任由丁绪贤先生继任,先生力主在大学应将科学史列为教学内容,高度评价学习科学史的重要性。因此,他在讲授化学的同时,兼开化学史的课程,并广泛查阅资料,经长期努力于1925年撰就《化学史通考》(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成为我国第一部具有学术价值的化学史书,此书材料翔实,结构严谨,史论结合,图文并茂,至今仍不失为化学界重要参考文献之一。
1930年冬,蒋梦麟先生继任北京大学校长,在胡适先生的支持下,大力争取留学生回国任教,并按照美国大学模式改革北大。1931年,曾昭抡先生任化学系主任。他的远见卓识与辛勤操劳使学科的建设与教学活动前进了一大步。他重视图书资料的建设,为系图书室订购、补缺了众多美、英、德等国的图书期刊;并积极组织同仁编写教材与讲义,充实新成就、新进展;同时认真建设实验室,添置仪器,新建专题研究室,扩展教学中的实验内容;高度重视对学生独立工作和科学思维的培养,强调学生在校期间就应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1934年起,规定了化学系学生必须做毕业论文。这时北大化学学科广聘名流学者来校任教或兼课,使北大化学系师资阵容强大,名师云集,学风纯正,研究空气浓郁,学术思想活跃。北大化学的面貌焕然一新,比起10年前有了较大提高。相关的举措也影响并促进了全国各大学化学系的建设和革新。
在1932―1936年间,在系任教的还有李麟玉、胡壮猷、赵学海、刘云浦、钱思亮、孙承谔、张贻伺、朱汝华、李续祖等先生。清华大学高崇熙、黄子卿先生也来兼课。当时,化学系重视基础,不强调专门化,严格考试制度,规定毕业论文必修,教材多用英文教科书,德文必修,研究工作开始起步。那时,归国留学生积极组织学术团体,1932年组建了中国化学会,其宗旨体现为:“团结组织全国化学工作者,促进化学学科和技术的普及、推广、繁荣和发展,提高社会成员的科学素养,促进人才的成长,发挥化学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高新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为力争使我国化学科学跻身国际先进行列而不懈努力。”七十余年来,为中国化学、世界化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1934年出版了《中国化学会会志》,化学系同人都积极参与,以此为平台,交流经验,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从北京大学化学学科设立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这段时间里,在一大批优秀学者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北大化学系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为中国化学日后的发展奠下了基石,更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理学人才。
第 | 1 | 2 | 3 | 4 |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