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对一流大学建设的三点看法

2004-04-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马德秀 我有话说

编者按《我对一流大学建设的三点看法》一文,是马德秀教授不久前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九所高校共同召开的“建设一流大学研讨会”上的发言。这个发言在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其中的数据和观点被不少代表在发言中引用,并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

。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一系列最新的数据资料介绍了自“98・5”以来,我国建设一流大学取得的进展;第二部分,是作者对我国建设一流大学的三点看法,所见中肯、独到,读之很受启发。希望这篇文章能对我国一流大学的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2003 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对于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998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首次发出了“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号召。由此,我国一流大学的建设正式拉开了帷幕。通过“211工程”,特别是“985工程”的建设,我国一流大学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以首批进入“985工程”建设的九所高校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为例,虽然数量还不足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1%,但却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许多重点教学和科研基地。到2002年,九校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8人,占全国高校总数的49%;中国工程院院士69人,占高校总数的32%;长江特聘教授占高校总数的一半以上,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超过60%,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近40%。2003年,在全国高校百名教学名师评选中,九校有25人入选;在高校精品课程评选中,入选45门,占总数的30%。九校共有295个国家重点学科,占总数 964个 的30.6%;51个依托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总数 101个 的50.5%;13个依托高校的国家工程中心,占总数 44个 的29.5%;4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占总数 135个 的31.9%。另外,2002年,国际最具影响的三个检索系统SCI、EI、ISTP共收录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国际科技论文77395篇,其中九校有18462篇,占全国总数的23.8%。 SCI8471篇,占20.8%;EI6653篇,占28.6%;ISTP3338篇,占24.9%。 九校还出了一批重大的科技成果,在200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中,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8项,占全国总数的42.1%;技术发明奖3项,占全国总数的15.8%;获科技进步奖24项,占总数的11.2%。教育部科技委评选出的2003年高校科技十大进展中,九校有5项。

从以上数字中可以看出,我国著名高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要的。但是与世界一流大学比较,我们的差距又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在 一是科学研究的水平;二是师资队伍的水平;三是大学管理的水平。我国需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必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既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求。问题在于如何尽快缩小这一差距,这需要战略目标,这一目标必须是超常规、跨越式的。

我想就大学如何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谈三点看法:

第一,有选择地追求卓越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还处在不发达、不平衡的初级阶段,大规模、成建制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不现实的。因此,“有选择地追求卓越”既是战略也是战术,既是目标也是过程。

从国家层面而言,教育部确立了一手抓“两基”,一手抓一流大学建设的工作重点。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坚持把建设若干所一流大学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行动目标之一,体现了有选择地追求卓越的指导思想。

从学校层面上讲也是这样。虽然上述九校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作为自己的目标,但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每个学校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有的学校以文理综合见长,有的在理工科上有优势,不同的学校都有自己的强势学科。“有选择地追求卓越”就是要重点突破,有选择地将自己的强势学科,通过重点投入和建设,使之率先跨入世界一流。

第二,必须更加重视战略规划对学校建设的指导作用

过去我们对规划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一般不太重视,有的甚至认为“规划规划,抽屉放放,墙上挂挂”。其实,规划,尤其是战略规划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英美各国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非常重视学校的规划制定工作,从机构、人员到程序、内容,都形成了规范的体系。他们所作的规划体现了理念、战略和目标的顶层设计,成为建设发展的指南和蓝图。我们在追赶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应该努力学习他们在规划工作方面的成功经验。

规划工作是一个先导型的工作,必须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近几年来,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我们已充分感受到规划工作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近上海交通大学正在着手“2005 2010规划建议”的制订工作,重新审视学校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时间表,研讨并确立新一轮建设的战略战术,以及超常规发展的举措,争取在“十五”期间使学校的学科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强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校园建设等方面有一个明确目标指导下的快速提升;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这样,既有利于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又有利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举全校之力,凝练集成,加快创建一流的步伐。

第三,要加强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

古人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对世界一流大学进行研究。虽然一流大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世界上著名的一流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成长的经历以及所采取措施对我们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去年召开的“一流大学建设理论和实践学术研讨会”上,清华大学王大中校长强调“在中国创建一流大学,首先要为中国的发展和民族复兴作出卓越贡献。要把面向国家的战略需求放在首位。这是我国一流大学的首要任务,并由此形成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特色。”王校长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即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怎样来建设。我很赞成王校长的观点。如何实现面向国家战略,这里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例如大学的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是什么关系;科技平台建设应该如何整合资源,协调好校内和校外的关系;现代大学制度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保证,那么什么是现代大学制度,如何通过体制、机制的深层次改革,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大学制度等等。由于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动态理念和过程,因此对它的研究必须注重切近和跟踪。我认为,一流大学建设的系列研讨就为这种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广泛交流、用心揣摸,一定会使我们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认识更接近本质和真实。大量的研究表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随着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我们应该在总结已有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一流大学建设,让其在带动全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地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