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遏制“网络情绪型舆论”负面影响

2005-04-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克祥 向科元 我有话说

开放型网络给人们交流思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应看到,一些蔓延于网络的“情绪型舆论”,有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情绪型舆论”是一种由于自身利益受到影响或受外界不良信息刺激,网民在网络上散布的一种片面的、偏激的、个人主义色彩浓厚的言论。毋庸置疑,这种言论

一旦形成市场,其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当前散布于网络的各种言论中,其中也有理性的、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但有些是借助于互联网这种“虚拟”的网络世界,宣泄个人情绪,发表一些不合实情、不负责任的言论。如2004年8月,在新浪、雅虎等网站开辟的“长沙宝马撞人案”专题讨论中,网上发表的众多评论中,一部分言论是客观、公正的,另一部分言论是偏激的,甚至是情绪化的。正如部分网民和专家所指出的:此事有如此强烈的反响,折射出一种失衡失准的情绪。这种情绪一旦驶上网络的“快车道”,就无异于没有防火墙阻挡的网络病毒,会迅速传播开去。

网络是“情绪型舆论”的物质基础。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网民隐匿的身份、虚拟的名字,可以使其无所顾忌地发布过激的言论;主观上,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是“网络情绪型舆论”产生的主要源头。如机构的改革,必然会涉及到一些单位的撤、改、降、并,一些人面对自己的进退去留,焦虑、困惑、不满等思想情绪也随之产生。当这些消极情绪没有得到及时化解时,便会产生“情绪型舆论”在社会上流传。而网络的存在为“情绪型舆论”充当了高效的传播媒介,“网络情绪型舆论”便应运而生。

从深层次讲,“网络情绪型舆论”泛滥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网络交流”虽是一种不受地域、空间等诸多因素限制的一种较为先进的交流方式,但它存在不直接、缺乏形体语言暗示等弱点,有时也难以反映双方的真实想法,那么就不能替代人与人之间的“直面交流”。故此,鉴别能力弱的网民就很容易对一些错误思想产生“认同感”,最后导致一种非理性共鸣。这种非理性共鸣,通过网络很快就漫延开来,越传越偏离事实真相,导致“情绪型舆论”在网络中就像打开的潘多拉盒子一发不可收拾。如现在许多所谓的“网络热点”,集中于社会阴暗面、腐败案件、突发事件的一些负面效应,据此散布的种种偏激言论将会演变成各种谣言。如不迅速对曲解的事实进行澄清,不对“情绪型舆论”进行疏导,将会煽动更多不明真相的群众的非理性情绪,最终导致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加。

“网络情绪型舆论”的存在不只是国内的一个社会问题,也已经成为敌对势力实施心理战的手段之一。有关资料显示,某些敌对势力暗中雇佣了写作“枪手”和网络高手,在网上煽风点火,蛊惑一些不明实情的人,散布消极情绪,以引起社会混乱,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如果我们不能取得控制“网络情绪型舆论”的主动权,很有可能对我们的事业造成严重的损害。笔者建议:要加强公民的信念观、道德观、法制观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全民的思想素质和政治鉴别力;要加强网络宣传队伍建设,以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强化网络论坛的行业自律,各级党政部门要严格管好自己的门户网站,绝不允许自己的网站成为传播“情绪型舆论”的阵地,同时,民间网站也要严格自律,必须同主管部门签订责任状;要加大执法力度,对那些散布谣言、涉嫌违法的始作俑者、情节恶劣者,视其给国家和社会所造成危害的程度,追究其应负的法律责任。

(作者单位: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