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黄海之滨的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以人文精华浇灌“百花园”,展示出鲜明的特色。丰厚的人文素养、灵气飞动的思维、开阔丰满的知识结构、一专多能的技艺,是该院学生突出的品性。近日,教育评估组的专家称赞:“技术与人文融通,理论与实践并重,使其充满活力和发展后劲。”
思想甘
霖重在“浇根”
“没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即使有足够的聪明和高超的技术也成不了大器,参与竞争的实力也大打折扣。”这是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森勋教授说的一句话。
浇花浇根。该院把人文素养看成是学生的“人生基座”,看作是人生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他们从校园氛围的营造到实践基地的建设,从课堂教学的传授到行为习惯的养成,把人文素质的培养融化进细枝末节方方面面。采用氛围营造、专业渗透、实践锤炼、教师示范、社会实践等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扎扎实实地教学生既会“做事”又会“做人”。
冲破只重职业和技术培训的狭隘观念,精心打造“学院精神”。通过问卷调查等准确把握青年学生的群体心态走向,因势利导,对症下药。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让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脑入心”。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的主潮,用心触摸日照沿海的崛起、人们观念的变化、百业振兴的现实等,激发起他们“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情怀。与此同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质,多层次、多渠道地满足他们的心灵需求和发展愿望,使其愉快而健康地成长。
在一段时间里,在学生中流行“文不如理,理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思潮,产生上职业技术学院只是为了好工作、高报酬。学院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贴近改革开放与社会生活的前沿,正视观念冲突,学会判断与选择,鼓励他们自觉担当起时代发展的重任,逐步形成“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群体精神。同时让学生在同民众的交往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中,吸收传统道德的精华,养成善德,锻炼善行,具备善心,学会理解人、与人沟通与协作。
人文情怀渗入“专业”
“海归派”李宏业副教授的英语专业课总是在挥洒自如中,营造出浓郁的人文氛围:澎湃激荡的爱国情怀、如铁似钢的自强意识、勇于超前的创新胆略、追美求善的伦理积淀……“磁铁”般紧紧吸引着众多学生。一位刚走出教室的学生满足之情溢于言表:“听李老师的课,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品尝到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像李宏业一样,学院的各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兼顾“专业”与“教养”,自觉地让人文素养向专业课渗透。
“让掌握专业知识与通晓人生事理融合。”院长王森勋说,“技术与人文融通,并非简单的相拼相加,而是要相互渗透、协调发展、浑然一体。”为改变“两张皮”现象,学院逐步建立了“教―导―育―评”的管理模式,构筑起“理论教学、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要求每一位专业课教师的素质教育渗透不少于5%。在课程考核上,不再侧重单纯的理论和技能考核,而是与人文素质考核相结合。
毕业于理工大学的院长王森勋,从小就爱读“杂书”,喜欢广泛涉猎文化典籍。他用心选出有着厚实人文素养的优秀教师登讲台,鼓励教师不断丰富知识结构,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跨学科研修。学院先后有70余人参加了研究生层次的学历进修,126人通过深造获得双师教师资格。学院选出的20余名专业带头人和50余名教学骨干,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人生“导航者”。
氛围营造聚焦于“铸魂”
“办大学就要办出一种氛围:学术氛围、文化氛围、精神氛围。”这是王森勋在学院创办之初提出的构想。
走进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大门,只见各种格言警句醒目地挂在广场、花园、草坪、教室中。每个局部环境都与整体人文环境相映衬,内容与形式协调一致、美观大方、富于艺术品位,洋溢着文明、健康、奋进、向上的氛围。
广场文化、宿舍文化、舞台文化、食堂文化……丰富多彩。成立了合唱团、舞蹈队、话剧社、书法协会、文学社等社团组织,快乐周末、周末影院等各具特色的活动一个接着一个。评选“校园作家”、十佳歌手、明星导游员、“旅游形象大使”等。当问及副院长杨冰这么多的活动是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时,他笑着说:“这不仅不会影响,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活动,心理健康了、意志坚强了、才干增长了、阅历丰富了。”创造氛围,不断丰富校园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人文浸泡”。在问卷调查中,众多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文化报告会是学子们“扎堆”的地方。定期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人文沙龙”、道德论坛、诚信对话、经典影片展、“学子情杯”文学作品朗诵比赛等,开设10门以上文化素质选修课,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良性熏陶。以开放的心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让学生与外国师生同台竞技,领略域外文化的独特魅力。他们先后与加拿大、德国、韩国等国家的1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开展了互派教师、留学生等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常年有外籍教师、专家授课,开阔了学生的人文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