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敢问路在何方

2005-06-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周理美 蔡晓俊 杨明辉 本报记者 蔡侗辰 我有话说

鏖战仿真室

拂晓,两颗红色信号弹在初夏的夜空画出一道美丽的弧线。

转眼间,警报嘶鸣,炮火纷飞。夜幕掩护下,“红军”装甲部队披荆斩棘穿过滚滚硝烟,由山下向山上发起猛烈攻击,直插“蓝军”指挥部;正在直捣黄龙的紧要关头,“蓝军”的电子炸弹却突然一下子在“红军”指挥部

炸开了;担任“红军”总指挥的3队学员王茂屹在仿真作战室里快速敲打键盘,紧急下达战斗命令 刚才是蓝军网络战斗突击队虚拟了指挥部,马上启动“无敌铁拳”计划 此时“蓝军”指挥部出现了一个跳动的“红军”,耳聪目明的“红军”部队实施“中心突破、两翼卷击”的攻击战术后,战场态势再次发生倾斜。一时间,“红”、“蓝”两军电子干扰与反干扰、破袭与反破袭、冲击与反冲击,在蚌埠坦克学院作战仿真实验室斗智斗勇,鏖战正激,难分伯仲。

在现场指导的蚌埠坦克学院曹延平院长告诉笔者,在这里实施网上对抗训练的学员,是全军首批“4+1”学员。这202名“4+1”学员,在装甲兵工程学院完成了大学本科学历教育和军政基础训练,获得了工学学士学位。他们在蚌埠坦克学院组成了学员3队和学员6队,要进行为期一年的任职培训。成绩优异者可以再取得军事学学士学位,将成为我军第一批双学士装甲兵新型初级指挥军官。

寻找衔接点

2004年9月,踏着院校编制体制调整改革的节拍,我军“学历教育合训,任职教育分流”的首批学员迈进了蚌埠坦克学院。作为承担任职教育分流任务的蚌埠坦克学院,以培养“4+1”学员指挥作战、组织训练、管理分队和做基层政治工作四种能力为目标,积极寻找“工科”和“指挥”的无缝衔接点,担负起探索“4+1”复合型军事指挥人才培养新路的重任。

围绕“4+1”任职培训任务,蚌埠坦克学院专门组织专家、教授、教员、学员队干部、学员等多层次人员,进行了关于“4+1”能否大于“5”的讨论。有人认为,一年时间太短了,要使“4+1”>“5”就要贯彻“理论精讲,技能多练”;有人则认为培养“4+1”学员,要围绕“结业证”、军事学学士学位”教学,才能完成学院的使命。

一时之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双方莫衷一是。

打造新天地

如何才能使“4+1”>“5” 据教务科科长赵钰介绍 学院为此派专家到装甲兵工程学院,考察了分解分流学员前四年的学科设置,并以调查结果为依据,着眼学员第一任职需要,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摸底考试。

针对考试中反映出文化基础扎实,军事技能欠缺,武器装备动手能力差的实际情况,院党委“一班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方案 确立了“‘4+1’模式”,是大学教育后高起点的继续教育,是胜任坦克排长为目标的任职教育,必须以提高‘四种’能力为牵引,实施“动态课表”,专门成立“新学员强化训练营”,开设武器校正、军事地形学、枪械拆卸等一系列能帮助提高学员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目。

为此,学院有针对性的为他们开设了基层政治工作、坦克射击学、坦克通讯、装甲兵作战理论基础、坦克分队管理、军事训练学、坦克兵战术学、心理行为训练等专业课。在原有教学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为他们增设了“信息对抗”、“兵种联合作战”、“智能参谋”等多个学员构建工科与指挥相结合的教学训练平台。自从有了这些训练平台,学员们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施展。正如学员3队学员王建彬所说 通过参加信息对抗小组,掌握了如何组织一场小的模拟演习的基本方法,既提高了计算机应用水平,又培养了战术指挥才能。

“他们缺啥,我们就给他们补啥 ”正是本着这个指导思想,在经过近一年的强化训练后,这批特殊的学员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运动中通讯优秀率达到96%,实弹射击良好率达到92%,学院抽考的坦克快速精确瞄准、坦克武器校正、并列机枪分解结合等高难课目达标率达95%,体能达标率达98%,军事共同科目达标率达99%。在400米障碍考场上,笔者遇到了6队学员那朗帅,他刚刚跑出了1分47秒的好成绩。他兴奋地说 这样的成绩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现在军事体能有了很大提高,我对胜任第一任职充满了信心!

该院政委傅振中深有感触地说 “合训分流”教学改革,既不是原有4年本科学制的简单延长,也不是工程技术专业和军事指挥专业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将工程与技术,指挥与管理高度融为一体的全新组训方式。这批学员今天经历了“4+1”的艰苦磨砺,已经初步成长为具有工程师素质的基层指挥军官,明天必将成为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的高素质指挥人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