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九秩辉煌 历久弥新

2006-05-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李震 姜平波 我有话说


东南大学校园内的大礼堂(建于1931年)及中央水池
 

六朝古都南京,玄武湖畔,紫金山麓,有一块曾经孕育出绚烂的历史文化,涌现过无数的前贤先哲,传承着上千年办学传统的

学府圣地。如今,在这块土地上,巍然矗立着一座已走过一百零四年风雨历程的高等学府──东南大学。今天,中国最早设立的工科类系科之一──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迎来了她的九十华诞。

最早建立的工艺实习场,最早设立的机械工程本科专业,最早开办的机械工程研究生班,培养出第一批机械工程研究生,最早设立“农业机械”、“电子精密机械”和“电子设备结构”专业,编著出第一本机械类教材等等,在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九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她创造了我国机械工程专业学科发展中的数个第一。

上溯至公元1916年,东南大学的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创立者们,胸怀为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作贡献的理想,“察各国之新学风,于职业之陶冶,均异常趋重”,大力组建新的科系,其时设置的工艺专修科就是机械工程学院的源起。之后,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历经国立东南大学机械科、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南京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东南大学机械工程系等重要发展阶段。

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工艺专修科的设立之初,其目的是为培养中等实业学校师资,发展民族职业教育。之后,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思想潮流影响了南高师的教育先贤,他们认为欲发达中国之工业,除培养工业专门人才外,别无他途。于是扩建工厂、工场,添购机器设备,并聘请留学欧美的工学专家,来校从事机械工程教育。因而,在当时机器工业极度落后的旧中国,在南京四牌楼2号(东南大学校园内)这块土地上便兴建起了用于机械工程专业技术培训的中国最早的工艺实习场。

上世纪20年代初,国立东南大学在原南高师工艺专修科的基础之上成立了东南大学工科,并聘美国卡乃奇大学工学博士茅以升为工科主任。其时,国立东南大学的工科只设有机械工程系一个系,后经茅以升的积极筹划,国立东南大学工科在1923年增设了土木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后便初具规模。国立东南大学机械工程系是我国第一批建立的机械工程本科。

1935年,国立中央大学机械工程系又开办了我国最早的机械工程研究生班,并培养出了杨立洲等我国第一批机械工程研究生。国立中央大学的21年间,机械系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在招生规模、师资力量,还是在教学质量上均居当时全国高校前列,达到了机械系建系以来的鼎盛时期。

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培养新中国急需的各类建设人才,我国高等工科教育蓬勃发展,南京工学院时期机械工程系为我国的工业生产第一线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和技术骨干,在这一时期的机械工程系还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农业机械”、“电子精密机械”和“电子设备结构”专业。1955年,南京工学院机械系黄锡恺教授则主编了我国第一本机械类教材――《机械原理》。

进入新时期,机械工程系师生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方面工作都步入了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2006年初,机械工程系与工业发展和培训中心合并,组建成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开创了机械工程学院未来发展的新篇章。

九十年栉风沐雨,九十载桃李芬芳。翻开机械工程学院九十年办学的历史长卷,一批矢志兴学、呕心沥血的教育大家曾在这里执掌教鞭、辛勤耕耘;一批胸怀大志、学有所长的青年才俊曾从这里欣然起飞。在九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共有15位两院院士在这里留下过深深的足迹。茅以升、严济慈、周仁、周惠久、吴学蔺、钱钟韩、柏实义、陈学俊、曾德超、杨立铭、颜铭皋、赵仁铠、童秉纲、丁衡高、王国金等,一个个学界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曾与机械工程学院长期结缘,他们就像一颗颗熠熠发光的明星,闪烁在九十年漫长的历史星空。这里不仅仅是机械工程师的摇篮,还是中国高等教育管理者的培育基地,从这里走出了国家教育部教育督导团副总督学钱一呈、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河海大学党委书记林萍华、东南大学常务副校长易红等多位中国高等教育的管理者,还走出了一批以江苏省侨联名誉主席、泰国中华总商会副主席、泰国留学中国大学校友总会主席刘锦庭为代表的企业界杰出人士。

走过九十载的风雨历程,机械工程学院虽饱经坎坷沧桑,但其始终以培养高素质机械工程专门人才为已任,为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培养输送了一万五千余名高素质毕业生,这其中就有近年来美国总统奖获奖者冯青和金炯华。


始建于1909年的南高院(机械工程学院所在地)

在九十年的办学历程中,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还尽其所能,积极支援校内外能源动力、自动化、仪器仪表、汽车、材料等学科和领域的创建和发展。比如现在的江苏大学的前身镇江农机学院,便是在1957年南京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扩分为机械一系和机械二系即机械工程系和农业机械工程系后于1960年由农业机械工程系分出后组建起来的。可以说,东南大学机械学院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腾飞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过几代东大机械人近一个世纪的不懈追求与艰苦奋斗,如今的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已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机械工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目前学院设有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工业设计、制造业工业工程等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其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学科2005年被批准成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和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点。学院共设有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设计工程、车辆工程、工业工程5个系,设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工业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学院还拥有工业发展与培训、电光源研究2个校级中心和机械工程实验平台,并下设有18个研究所,7个实验室。学院现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共1400多人,教职员工196名,其中教授26名、副教授50名,博士生导师12名。

在九十年的办学过程中,学院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优秀的教育教学传统,广大教师热心教学改革,围绕人才培养进行了长期的、全方位的研究探索与系统深入的实践,形成了科学规范的现代教育体系,产生了包括“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等经典教材在内,以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为显著特色的多项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近年来先后取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二等奖及国家精品课程各1项,部委优秀教材二等奖5项,省各类优秀课程奖17项。

通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已建立起了一个以培养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充分体现大工程系统教育思想的完善、高效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在学生工作中,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团结创新、勤奋实干、敢为人先”的理念,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和训练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学院所培养的逾万名毕业生以其专业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能力等特点而深受企事业单位的欢迎,并已成为各自领域的技术骨干,进而成为推动我国机械制造业科技进步的有生力量。

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各学科已有了各自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特色,并形成了稳定的教学、研究队伍,承接并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技术、国家科技攻关和部省级攻关等大量国家级、部省级科研项目,以及与企业间的科技合作与产品开发项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学院共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部省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8项,三、四等奖40项,取得各种专利60项。部分成果达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并有部分成果已应用于生产实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院科研经费逐年增长,2005年科研项目到款数达2000万元;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年均发表论文150余篇,并编写出版了百余种有影响的教材和专著,其中15项教材获国家优秀教材奖和有关部委的奖励。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近年来,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还以开放的胸襟,开阔的视野,与国内外高等学校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和科研合作,主持或参加了多种国内或国际学术团体,举办了多次国际学术活动,并先后派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研究生赴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等国家学习、访问和讲学60多人次。

2006年是机械工程学院的九十华诞,这一年,东南大学九龙湖新校区也将正式交付使用,到时在美丽的九龙湖畔将拔地而起一座四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的机械工程学院大楼,机械工程学院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机械工程学院将秉承九十年办学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优良传统,积极借鉴国内外相关高校成功的办学经验,以充满朝气、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在东南大学创建国内外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生动实践中,在国家“211”和“985”工程的强劲支撑下,以深化内涵为目标,以教育观念更新为先导,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根基,以教学改革为重心,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不断提高基础研究的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探索“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三全”育人新机制,开拓创新,自加压力,努力形成新的办学特色,努力创建具有世界水准的高水平学科。



建于1918年的中国高校第一个工艺实习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