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聊天语言可以视为一种社会方言
●“网话扫盲”的做法有违语言文字法
●使用“网络语言”寻求的是新奇之感
●“网络语言”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言
主持人语:在网上,人们常常可以看到“BS”、“弓虽”、“酱紫”这样的用语,很多人看不明白。“网络语言”在学生中十分流行,一些中小学生甚至在作文中大量使用。“网络语言”究竟有害还是无害?该不该施以管制?日前,本刊邀请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苏培成、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计算语言学研究室研究员冯志伟、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钱玉趾、央视国际网站策划武志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
苏培成 |
钱玉趾 |
冯志伟 |
武志伟 |
“网络语言”不该走进作文
主持人:前不久有一则报道说,重庆一个小学生的作文中,短短一段50余字的句子,竟然出现了“GG”、“7饭”、“MM”、“BT”、“粉8稀饭”等10多个新鲜词语,文中大量的“网络语言”让老师十分困惑。不知道各位怎么看这个问题?
苏培成:“网络语言”对青少年有很大危害。有的青少年沉迷其中,习惯了这套所谓“时髦”的表达方式,使语言变得贫乏、单调、粗俗,失去了青少年语言应有的朝气和亲和力。用这样的语言写的作文,连教他们的老师都看不懂。如果任其发展,很可怕。
钱玉趾:使用“7饭”、“GG”“MM”、“粉8稀饭”等字符混杂用语,不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是不妥的。
武志伟:我不反对学生们在网络上以他们喜欢的方式来交流,但并不赞同“网络语言”进入作文。
苏培成:青少年还不成熟,缺乏生活历练,分不清美丑。要引导青少年认识“网络语言”的危害,自觉加以抵制,集中精力学好母语,提高母语的应用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准备好语言条件。
“网络语言”实为“网络符语”
主持人:怎样看待“网络语言”?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产生“网络语言”这一现象?
钱玉趾:所谓“网络语言”,是网上流行的一种“符语”,不该称为“语言”。它是由汉字、阿拉伯数字、字母、物理化学符号和标点符号等杂凑起来的“字符混杂语”,简称“符语”。其特点是模糊性、不确定性,带有私密性、神秘性,并不具备语言的特征,更不具备合法性、规范性及通行性。我认为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对“网络语言”词条的释义不妥,它使“符语”升格为“语言”。
冯志伟:在网络世界中使用的语言就是网络语言。应该说,因特网上传输大量信息的网络语言基本上是规范的民族语言。除了英语,因特网上越来越多地使用汉语、西班牙语、德语、法语、日语、韩语等英语之外的语言。一些专家担心的所谓“网络语言”,实际上是青少年们在网络论坛留言、聊天室中使用的语言,应当叫做“网络聊天语言”,并不能代表网络语言的全部,只是网络语言中的沧海一粟。总体看,网络语言是健康的、规范的。
钱玉趾:青少年为什么喜欢它?一是管理层面宽松或缺失。利用网络或手机传递信息,想说就说,非常自由;二是技术层面的快捷方便。输入汉字要学用一种编码,要击2至4个键才能输入一个汉字,比较麻烦。输入字母、数字等字符,快捷方便;三是具有私密性、神秘性的魔力。在小范围传递信息,安全、可靠,没有泄密的危险或副作用。
武志伟:“网络语言”有着特定年龄群体的鲜明特征。借助儿语(“东东”)、谐音(斑竹)等多种方式,寻求一种新奇乃至无厘头的感觉,其最大特点是求新求变。“网络语言”的另一个特点是浅白,很多是拼音简写或手误直接演变,并无更深新意。
冯志伟:“网络聊天语言”是全民语言在网络论坛留言或网络聊天室的特定环境下使用的一种社会变体,一种“社会方言”,这样的社会方言应该有自己的特点,不必加以强制性的管制。在网络聊天语言中使用的特殊词语,应当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科学的研究,它们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应简单否定。
主持人:最近,某报开出专版,定期推出和介绍网络日常用语,并称之为“网话扫盲”。这种做法值得提倡吗?
武志伟:“网络语言”没必要“扫盲”。很多新词还没有传播到网络以外,就已在网络中湮灭,我们静观其自生自灭即可。
钱玉趾:公开出版的报纸,推介“网络符语”是错误的,它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网络符语”具有极大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如“MM”是两字词的拼音首字母缩写,可表示“妹妹”、“美眉”、“妈妈”等,有很大的歧义性,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合、特定人际间可以传递、交流信息,但在社会上应用,会引起混乱。
武志伟:“网络语言”是自然出现的。新的沟通方式带来了新的语境,在新的语境下,传统方式表达不充分,产生“网络语言”太正常不过了。“网络语言”在网络中起到了增进人际交流与沟通的作用。
主持人:“网络语言”的大量使用,对汉语言的发展有何影响?它会取代传统语言吗?
苏培成:汉语发展的方向是规范、丰富和具有很强的表达力,而“网络语言”和这个方向背道而驰。一个新产生的词只有符合必要性、明确性和普遍性三个原则,才有可能进入全民语言,“网络语言”里那些特有的词并不符合这三个原则。任意使用这样的词语会把汉语弄乱,增加理解的困难,使语言交际无法正常进行,消极作用不可忽视。
武志伟:说“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纯洁是夸大其词。所谓汉语的纯洁是个相对概念。今日的汉语相对于古汉语来说早已“纯洁”不再。语言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新陈代谢。汉语有广博的包容性,“网络语言”带来的冲击不会触及汉语根本,会注入新的活力。
冯志伟:作为一种社会方言的网络聊天语言可能会对全民语言产生一些影响,正如地域方言可能会对全民语言产生影响一样,我们用不着害怕。我们希望研究社会语言学的专家们来关心和研究网络聊天语言与全民语言的关系,正确地引导网络聊天语言的发展,这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有意义的新课题。
对“网络语言”应区别对待
主持人:对“网络语言”的争论近年来一直没有停息。一些地区比如广州就禁止中小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上海市专门立法对使用“网络语言”进行限制,这些都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冯志伟:应当向青少年说明,当他们在网络论坛留言或者在网络聊天室使用“网络聊天语言”的时候,使用的是一种社会方言,一旦离开了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就应当使用规范的全民语言,遵守全民语言的规范,不要使用特殊环境下的网络聊天语言。
钱玉趾:“网络语言”如果符合我国有关的语言文字规范,应该允许使用;“网络符语”在网络上可以允许存在,但应引导使用者向规范化的语言靠拢。公开的出版物,广告、招牌、标志牌,政府机关、学校、公共服务行业等,都必须使用规范汉语,禁止使用“网络符语”。中小学或地方政府机关禁止使用“网络符语”是正确的,不容置疑。
苏培成: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汉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要努力维护汉语的规范和健康,决不能让汉语受到伤害。“网络语言”不是语言里的积极成分,不能允许它到处泛滥。
武志伟:中小学是打基础的时候,应该认真学好汉语。“网络语言”起到了混淆作用。要完全禁止不可能,但让“网络语言”只是活跃于网络,绝不许进入中小学学校,看似不近人情,却是负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