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经无数次地来过天安门广场,但此时此刻,在采访十七大的间隙,站在这里,仍觉得心情别样。
秋阳灿烂,游人如织。国庆的花坛尚未撤去,似锦的鲜花仍在装扮着广场,到处是微笑着的游人,耳边是各地的方言。
这里是中国的中心,人民的广场。它十分庄严,曾经回响起震撼世界的磅礴宣言,轰鸣过排山倒海的豪
“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广场中央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东侧是国家博物馆,西侧是人民大会堂,我们党正在召开的十七大,就是在这里举行……”年轻的导游举着小旗,率着自己的团队从旁边走过。这是一个来自浙江诸暨的旅游团,56岁的薛佳敏边欣喜地看着,边跟我聊:“我是退休工人,这是第一次来北京,我早就想来天安门看看了!多亏共产党的领导,我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你们北京人,什么时候也来我们的家乡走走!”
中央民族歌舞团的张明推着轮椅上白发苍苍的老人,在花坛边驻足。“这是我的姑妈,刚从老家宁夏固原过来,老人家一定要来看看广场。我很多年没回老家了,姑妈这次跟我讲了老家的很多变化。过去我们那里种田要靠人力和牲口,现在播种、收割都是自动化了!不用交农业税,大家积极种田,光我姑姑就有50亩田!我小时候上学要靠自行车,现在又有公交又有出租,我真想赶紧回去看一看!”老人满是皱纹的脸庞,在秋阳下绽放出开心的笑容。
四组花坛造型装点着广场的四个角落。有古老的天坛,有蜿蜒的长城。“离奥运会还有295天,我们在奥运火炬前留个影!”一位年轻的游客招呼着同伴。而在西南角的花坛前,一对抱着孩子的年轻夫妻,请我帮他们合影。“我们是广东的,这次十七大,我最关心中国改革开放的下一步怎么走。”从事贸易业的小伙子告诉记者,北京是他们当年新婚旅游的地方,现在他们让孩子再来看看北京。“我们的孩子渐渐长大,会越来越看到祖国的发展和进步!”
一家三口的全家福,都笑得很甜。他们的背后,是一组独特的花坛造型:一池碧水上的南湖画舫,遵义会议会址的两层小楼和延安的巍巍宝塔。花坛的后方,是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国徽高悬,秋风激荡起红旗,猎猎飘扬。
这是共和国的普通一家在天安门广场的留念,它见证着一家人的幸福,也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就是从南湖上那个小小的红船启航,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艰难曲折而又伟大的征程――这征程,至今86年。
在游人中,常能看到外国友人的面孔,常能听到“beautiful”的赞扬。越南河内大学的阮光盛教授曾在上世纪60年代于北京铁道学院学习,他用流利的中文发出了赞叹:“这几十年来,中国变化很大,发展很快。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
阳光在广场的青石板上跳跃着。远处的长安街上,车水马龙,人们在匆匆地奔向学校、单位,广场上,共和国的人民在阳光与鲜花的拥抱中享受着欢乐,而在几百米之外的人民大会堂,肩负着7300多万党员和13亿人民重托的代表们,正在紧张地共议大事。但人们的心是彼此相连的,都在为同一个目标而跳动,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伟大民族正走在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大路上。
在广场的正中央,“夕阳红”专列的老人们排好了队。“北京美不美?”摄影师问。“美!”老人们异口同声,摄影师趁机拍下了大家的笑容。背后,是大红、金黄、翠绿三色花卉组成的巨型花坛。广场工作人员告诉我,这个花坛的主题是――“万众一心”。(本报北京10月18日电)
●现场写真
湖北团王振有代表在发言中说,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就要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教育。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文化馆美术工作者苏梅代表展示她为庆祝十七大胜利召开制作的剪纸《欢舞》。新华社记者刘卫兵摄
10月18日,北京理工大学宇航科学技术学院05级本科党支部的大学生从光明日报上学习和讨论十七大报告。本报记者赵洪波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