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人:崔乐泉演讲时间:2008年6月演讲地点:现代文学馆
崔乐泉
1959年出生,山东省桓台县人。中国首位体育史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现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中国体育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内多所大学兼职教授。曾任日本广岛大学客座研究员。近年来出版有《中国近代体育史》、《图说中国古代游艺》、《奥林匹克运动通史》和《中国奥林匹克运动通史》等专著20余部。主编和参与编著《中国体育通史》(八卷本)、《中国体育思想史》(三卷本)、《二十世纪中国・体育卷》和《奥林匹克运动百科全书》等30余部。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有关研究论文150余篇。多次赴国外及港澳台进行学术交流,并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大专院校和相关科研机构作学术演讲。
在中国古代的词汇中,并没有“体育”这个词。这个词是十九世纪从日本传入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古代没有体育,只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体育而已,现代体育是时代的产物。我们所讲的中国古代体育,从时间上来说,是指从体育活动的出现,到十八世纪末西方现代体育传入中国为止的这段时间;从内容上来说,是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并发展的传统体育活动形式。它既包括华夏民族的传统体育形式,也包括民族交往历史过程中,周边民族或国家传入并发展起来的体育活动。而中国古代体育除了那些带有竞技特点的技巧娱乐性的活动形式外,还包括人们为了增强自身的体格和技能而实施的一些自我训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中国古代体育的一些形式和现代体育(主要指近代历史上从西方传入的现代体育)的一些形式有些相类,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体育之间还是有着不同的特征,如西方体育强调的多为竞技性,而中国古代体育注重的则是娱乐性和技巧性。同时,中国古代体育并不刻意追求超乎自然常态和令别人叹为观止的体格与体能,甚至拒绝仅仅用一些赛场上人为的量化指标,去判定人们的健康水准,特别是在人们为了身体某一部分过度发达而损害另一部分的健康成长时。
总之,中国古代体育强调的是自家的切身体会,不需要别人去评判,无论老的少的、强的弱的,都可以身体力行。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国古代体育反倒更接近体育的真精神。这种运动形式在中国古代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型。
脱胎于生产实践活动和军事战斗技能的体育活动形式
清王致诚《乾隆射箭油画挂屏》(故宫博物院藏)
在中国古代体育活动中,最基础的运动形式就是脱胎于生产实践和军事战斗技能的射箭、“田径”、水上与冰雪运动以及御术和马术等。
射箭,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鼻祖。据考古发现,在山西峙峪人文化遗址中,曾经出土了一件距今两万八千年前的石箭头,这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在开始使用弓箭了,这是用石头磨制的箭头,绑在木杆上作为当时射箭的用具。从商周直到秦汉,随着青铜工具和铁器的出现,箭头的形制和质地也变得多样化了,同时射箭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如周代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中,射箭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以致形成了以竞赛为特色的礼仪形式――射礼,这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射箭比赛了。当时的孔子、荀子以及墨子等等,都是射箭爱好者,而且也鼓励学生射箭。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曾经提倡“胡服骑射”,把少数民族的射箭技术引入内地,同内地传统的射箭结合起来,把射箭运动推向了一个高潮。
汉代的射箭运动,不仅在实践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在理论上也有了进一步的总结,仅《汉书・艺文志》记载的射法,就包括《李将军射法》、《魏氏射法》等八种六十九篇之多。魏晋南北朝时期,射箭出现了专业的比赛。在《北史・魏诸宗室列传》里,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当时的北魏孝武帝在洛阳的华林园举行了一次射箭比赛,他把一个能容两升的酒杯,悬于百步之外,让十余人进行竞射,最后谁把这个酒杯射着了,谁就把这个酒杯据为己有,最终,一位叫王顺的人射中银杯,获得了胜利。这在当时叫“奖杯赛”。在中国体育史上,这可是最早的一次奖杯赛了。
五代武士习射图壁画 (甘肃敦煌莫高窟第346窟壁画)
唐代射箭活动得到了巨大发展。武则天设立了武举制,在武举制里规定了九项选拔和考核人才的标准,其中五项是射箭,包括长跺、马射、步射、平射和筒射。从唐代到宋代,射箭在民间更为普及。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当时的河北一带,民间组织的“弓箭社”就有六百多个,参加的人员有三万多,这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专业运动员组织了。到了明清,由于满族入主中原,把少数民族的射箭活动也带入中原,射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开展。康熙61年(1722年),曾经将“木兰秋?”定为恒制,把承德作为涉猎的一个重要场所,推动了整个射箭活动的开展。当时,由于射箭活动比较普及,加上清代中后期西方的火器在中国进一步普及,射箭逐渐地从军事领域演变为一种纯粹的射箭比赛项目。
田径,在中国古代也没有这个词,但是与田径有关的同义词,如跑的同义词“走”,投的同义词“掷”,跳的同义词“逾高”、“绝远”等等经常见之于文献当中。中国古代体育史上的许多动人故事,如“夸父逐日”、“逾高绝远”等等,都是反映当时“田径”运动的一些传说和故事。
从战国一直到汉代,由于军事作战中的车战改成大规模的兵团作战,因而士兵的走、跑成了部队的主要训练方式,具有长跑能力的人,就成为当时军队的重要人才。在汉画中常见的一类《车马出行图》中,往往有两个被称为“伍伯”的武士在飞驰的奔马前边跟马一起跑,由此而练就的长途奔袭能力,使得他们在传递信息或者重大战役当中,往往发挥马拉松的作用。从汉代开始,由于长跑得到人们的重视,逐渐地发展成一种专业的比赛。元代曾出现了一种“贵由赤”的长跑比赛,“贵由赤”是蒙古语,就是快行者的意思。当时“贵由赤”比赛起点和终点分别在元大都(今北京)和元上都(今内蒙古),距离180里,赛跑是两个地点同时进行。大家知道,现代马拉松是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上设立的,而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时,最终确定为长度42.195公里。元代的“贵由赤”比马拉松的距离长两倍多,而且时间上要早六百多年。所以说,中国古代“贵由赤”的长跑赛在体育史上比马拉松的意义还重大。
除了跑,跳也是田径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六韬》、《吴子》等战国兵书中,都记载有这样一项内容:选择善投掷、善跳跃的士卒组成特殊兵种进行训练。这一训练方式,促进了田径运动中跑以及投掷、跳跃的发展。南北朝时期,民间曾经流行着一种跳跃运动,叫做“赌跳”,赌就是赌博的赌,赌跳就以跳高为胜,当时刘宋皇帝也鼓励大臣、军队进行跳高比赛,这对整个军队、民间跳跃比赛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投是田径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战国时期,秦军为了统一全国,曾经在部队当中提倡一种“投石超距”的训练方式,让士兵练习投、练习臂力,极大地增强了军队以及士兵的素质,提高了战斗能力。汉代以后直到唐代,军队对于有投掷技能者都是“具禄封进”,进行嘉奖。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投的发展,出现了多种方式,包括工具都有改进,像蒙古族使用的一种投掷用的“布鲁”,有多种投掷形式,如投远、投准等等。投的发展,对现代体育当中包括铁饼、标枪、铅球等等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