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2 月8 日,新春伊始,元宵前夕,中国经济学界的一大盛事――第二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以下简称张培刚奖)颁奖典礼暨中国经济发展论坛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谭崇台、吴敬琏、刘遵义、蔡?、姚洋、胡
张培刚是谁?以他的名字设立的这一奖项,何以让吴敬琏、谭崇台、刘遵义、林毅夫等一批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的经济学家欣然接受?
张培刚:开创发展经济学的中国经济学家
故事得从张培刚的一篇博士论文讲起。
1941年4月,张培刚考取清华大学第五届庚款留美公费生,进入哈佛大学学习。1945年10月,32岁的张培刚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写下了在世界经济学界具有拓荒意义的博士论文――英文稿《农业与工业化》。
在这篇论文中,张培刚首次对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化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系统的深入研究,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工业化定义、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确立了农业的贡献理论、工业化理论、工业发展与农业调整相互作用理论、农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相互影响(包括贸易、资本流动等)的理论等,并对中国的工业化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张培刚将农业对工业化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归纳为食物、原料、劳动力、市场、资金五个方面。1971年诺贝尔奖得主库兹涅茨在1961年才提出产品、市场、要素及外汇四个贡献。与1979年诺贝尔奖得主刘易斯主张通过牺牲农业发展工业不同,张培刚主张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工业化不仅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还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农业与工业应协调发展。后来,刘易斯本人也作过反思,认为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是错误的。
张培刚在博士论文中的这些论述,构成了后来在西方兴起并蓬勃发展的发展经济学的主体内容。该论文也成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性著作。
1947年,这篇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被评为哈佛大学经济学科1946-1947年度最佳论文奖,并获“大卫・威尔士奖(DavidWellsPrize)”,成为亚洲国家获得此奖的第一人。1949年,该论文被列入《哈佛经济丛书》第85卷,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1969年在美国再版,同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1951年春,该书被译成西班牙文在墨西哥出版,并开始在北美和拉美国家产生广泛影响。
世界银行前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钱纳里来华讲学时,曾经宣称:“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是你们中国人,是张培刚先生。这是中国人的骄傲。”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位经济学大师从解放前夕回国后的三十年间,几乎与他所热爱的学术绝缘;这位有可能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中国经济学家,遗憾地与诺奖失之交臂。
1978年,张培刚终于在改革开放的春潮中“复出”,全身心投入到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科的开办和建设中。1998年,该校经济学院获得西方经济学博士点,85岁的张培刚成为博士生导师。2007年,华中科技大学西方经济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发展经济学:世界经济学界崛起“中国队”
张培刚不单为落后的农业国家的工业化道路指明了方向,更为发展经济学的新生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发展经济学研究进入低潮期,有学者提出,发展经济学“已经开始在走下坡路”,甚至认为发展经济学快要“死亡”了。
对此,张培刚根据世界上绝大多数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尚未发展起来的现状,认为发展经济学应大有可为。他锐意创新,全面提出了创立新发展经济学的思想。1988年,在青岛召开的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华东分会上,他提出了重建发展经济学的四条建议:扩大研究范围,把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正在实行体制转轨的发展中国家包括进来;改进研究方法,加深分析程度,尤其要研究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问题;重视对照国外经济发展,特别是西欧、日本等实现工业化的历史经验,分析发展中国家走向工业化的环境条件差异,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从发展中国家国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
这四点建议,开阔了国内乃至国际上从事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学者的视野。1989年,张培刚把在青岛会议的报告分为两篇论文,分别在《经济研究》和《经济学家》杂志刊出。各地专家学者纷纷来信表示赞同,杨建文、胡鞍钢等一批中青年学者,还共同与张培刚商讨和筹划撰写“新发展经济学”。1992年,张培刚主撰的《新发展经济学》出版。年近八旬的他,引导发展经济学走出了困境,并将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随着以张培刚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的不断拓新,中国的发展经济学逐步在世界发展经济学研究领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例如,2006年获得首届张培刚奖的何炼成,吸收了“新发展经济学”思想,将发展理论运用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致力于中国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探索与构建。林毅夫则在比较优势和发展战略的统一分析框架下,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改革问题,提出了一套逻辑比较严密的理论体系,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提出了颇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获得第二届张培刚奖的谭崇台,第一个在国内引介西方发展经济学,为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吴敬琏则对中国增长模式转换的必要性和切实可行路径提出独到见解,对中国新型工业化战略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刘遵义和合作者的获奖论文以现代经济学前沿方法对国际贸易平衡问题进行分析,改变了传统的思维定势。
除获张培刚奖的学者外,我国在近三十年中还有一大批学者都在发展经济学领域做了重要工作,为中国的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仅张培刚的门下,就成长起了一大批知名的经济学人:早年有董辅?、李京文、何炼成、曾启贤、万典武等;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又有徐滇庆、张燕生、张军扩、巴曙松等。世界经济学界正在崛起一支发展经济学的“中国队”。
张培刚奖:激励中国经济学家朝诺奖努力
今年,是张培刚的《农业与工业化》英文版出版和发行60周年。张培刚认为: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和影响会越来越大,中国经济学家,尤其从事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学者,理应为世界经济学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为进一步推动国内学界对发展经济学的关注、研究和传播,探索我国和发展中国家有效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理论与政策,1992年,华中科技大学注册设立“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基金会设立后,启动了两项重要的公益活动:设立奖项,表彰为发展经济学及相关研究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促进经济学研究的繁荣;举办中国经济发展论坛,汇聚国际国内知名专家,研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寻找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策。
“我们希望通过以张培刚教授命名、颁发的这一奖项,来推动我国经济学界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和传播,促进经济理论创新和中国经济发展。”基金会负责人介绍,“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希望逐步将它打造成为中国经济学走向世界乃至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推进器。”
张培刚则希望借助该奖,鼓励更多的中国学者“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开放式地借鉴人类文明的成果,探索一个贫穷落后的大国,如何转变为工业强国的可行途径”,希望借助该奖,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发展经济学“为中国经济学及社会科学在国际上争得一席之地”。(标题书法:沙英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