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技给麦收“上保险”

2010-06-1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本报郑州6月17日电(记者刘先琴通讯员董一鸣)6月16日上午,骄阳似火。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太和乡刘集村的麦地里,收割机正在隆隆地作业。令人称奇的是,这里的小麦不仅穗大,颗粒饱满,而且行距、株距均匀。

“我们这儿每亩至少要比普通麦田增收二成以上!”兴太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清军笑眯眯地说,“这是我们合

作社的试验田,与其他麦田的播种量和施肥量都是一样的,但实行保护性耕作,就是把秸秆就地粉碎后还田,然后用免耕播种机直接把下茬种子和化肥一起播种,再打上除草剂,一次成功,是一项省时省力的农业生产技术。”张清军所在的合作社负责太和乡300亩试验田的连片耕作和播种,种子和化肥都是村民自己的。

村民魏明甫捧着金灿灿的麦子,脸上乐开了花。他家有10亩地采用了保护性耕作,另有7亩多地是传统耕作方式。魏明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除了种子和化肥外,采取传统耕作方式,处理秸秆人工费30元、机耕费40元、机播费15元,每亩共需要投入85元;保护性耕作全部由机械完成,村民不用出力,包括秸秆还田和播种等费用仅需投入40元。

不用出工,投入减少了45元,亩产却增加了100公斤。这“一减一加”每亩就能增收200多元,足以让其他粮农羡慕不已。目前,社旗县正在推动全县30多个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保护性耕作的示范、试验和推广工作。

今年河南的万亩丰收麦田收割时还得到另一重“保险”:6月1日,全省第一部现代化气象应急车和移动天气雷达在驻马店小麦收割现场启用。这让农民对“老天爷脸色”心中有数,使河南省小麦开镰底气十足;漯河市启用了农机远程控制指挥系统,这个系统囊括了手机定位、地理指南、机具统一调度、农机管理等信息,方便了农机手;在舞钢市,农民不但不烧麦秸,反而“抢”起了麦秸,原来这里引导发展的秸秆炭产业和秸秆气化、氨化新技术,要“吃掉”大量麦秸;浚县麦田施肥成本大降,亩产增收,全因为农民在科研单位指导下用上了“缓释胶囊”――一种缓控释肥新技术……

由于科技推动,全国小麦主产区河南省目前麦收工作进展顺利,丰收在望。据省农机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省已收获小麦4190万亩,占种植面积的53%,其中机收4023万亩,机收率96%。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