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娇小姐变成花木兰

2010-08-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国圣 我有话说
重庆杂技有限公司打造的杂技剧《花木兰》,正在美国进行为期半年的商业演出。从今年3月以来,这台杂技剧已在美国连演100余场,观众接近5万人次。

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杂技艺术的《花木兰》,是原重庆杂技艺术团整体转企改制为重庆杂技有限公司后,推出的一台深受国际市场好评的节目。自2003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首

批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以来,重庆市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改革后的国有文艺院团,实行新的运作和管理方式,建立适应文艺市场需要的艺术创作和生产机制。昔日“养在深闺”的“娇小姐”,正逐渐成长为身手不凡的“花木兰”。

培育“体格强健”的市场主体

2005年,重庆市歌舞团整体划转重庆广电集团,实施转企改制后更名为重庆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这是重庆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迈出的第一步。

院团改革平稳推进,政策保障是关键。重庆市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完善了社会保障政策;对院团转制时分流安置到新单位的人员、选择自谋职业人员以及达到退休工龄和年龄要求的人员,分别完善了分流安置政策。

每个院团转制时,市财政一次性给予400万元改革配套经费,同时以2009年对院团的投入为基数,转制后连续3年按每年递增10%的标准核定经费,以购买服务和项目投入的方式投入转制院团,真正实现了财政投入“不减反增”。转制后政府投资建设的大型设施,采用国有资本有偿使用等方式交转院团使用。同时,按照“上规模、上档次、资源共享、利用充分”的原则,为转企院团配置演出剧场。

完善的配套政策,稳定了人心,夯实了发展基础,激发了国有文艺院团创新活力。转制后的重庆市歌舞团有限公司创作编排了《渝美人》、《巴歌渝舞》等紧扣重庆地方特色的节目。这些节目不仅受到观众欢迎,而且还成为宣传和介绍重庆风土人情的好载体。公司负责人介绍说,2005年,歌舞团全年演出收入仅270万元,职工人均年收入1.6万元;2009年,公司全年演出收入达1050万元,人均年收入也上涨到3.4万元,

构筑艺术生产经营“铁三角”

2009年6月,重庆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专题研究文化建设,形成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下转3版)

2010年3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文艺院团改革创新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即使暂时保留事业体制的院团也实行了企业化经营,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通过项目制管理等方式,不断挖掘潜力,改进服务。”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樊伟说。重庆市川剧院推行了中层干部全员竞聘上岗,建立了《各类津补贴和奖金的发放标准》、《劳动纪律管理规定》等管理制度,整合内部科室职能,构建起艺术生产、行政管理和演出经营的“铁三角”。主动开拓演出市场的提成办法制定后,全院干部职工的市场意识大大增强。长期作为全国优秀保留剧目的川剧《金子》,不再只是满足于作为“舞台精品”在高端演出市场展演,目前正在云、贵、川等地进行营销巡演。深度打磨的川剧《李亚仙》,也获得了第13届“文华大奖特别奖”第一名,并同时获得“文华导演奖”和“文华音乐创作奖”2个单项奖。《李亚仙》的主要演员孙勇波,还获得了第9届中国艺术节“表演奖”。

重庆市歌剧院(交响乐团)完善生产机制、决策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打造“政府、专家、观众”都满意的龙头精品。由歌剧院“自主研发”的交响组歌《城市丛林》和交响乐《太阳之子》等剧目,都已完成了二度创作。6月底,《城市丛林》在重庆大剧院公演。演出现场,观众时而为演员们精湛的技艺鼓掌叫好,时而被幽默诙谐的语言逗得放声大笑。

“改革后,国有文艺院团作为文艺市场主体的意识更强了,机制更灵活了;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的前提下,对市场标准更加重视了。”樊伟认为,《城市丛林》虽然还有进一步打磨提升的必要,但已在贴近市场、贴近受众上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搭建演艺市场大舞台

依托资源整合推进改革的思路,为重庆国有文艺院团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整体划入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后,重庆市京剧团和重庆市话剧团以转企改制为契机,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启动了话剧《红岩歌声》《辛亥大都督》、京剧《金锁记》等一批剧目的二度创排。结合重庆市开展的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打造的展演剧《红岩风》,利用讲述、朗诵、音乐、舞蹈、合唱、话剧表演、川剧表演、京剧表演等手段,将红岩历史中的一些典型故事、经典诗文和红岩题材的经典歌曲呈现给观众。自今年5月以来,《红岩风》已演出了10场,观众达8000余人。目前,红岩联线正与电视媒体联合,将这台经典展演剧目推向全国各所高校。

“演艺舞台是文艺院团的生命。要拥有舞台,拥有越来越大的舞台,文艺院团必须让自己的作品既叫好又叫座。”重庆市文化广电局副局长李廷勇说。重庆杂技艺术团、重庆市曲艺团、重庆市越剧团与重庆市演出管理处合并组建重庆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后,确定了到2017年“逐步发展成以演艺产业为核心,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综合性文化企业”的目标。杂技剧《花木兰》推出后,演艺集团首先确定了“面向国际市场”的市场定位,通过市场策划在澳大利亚推出了第一轮巡演,立刻引起国际市场关注。现在,重庆演艺集团已与美国合作方签订了5年的演出合同,《花木兰》每年都将在美国商演半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