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在信息繁杂的当今世界,大量外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被中国的读者所熟知;与此同时,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译作在国外却并不多见。如何使中国文学作品更好地翻译、传播出去,已成为翻译学界面临的重要命题。日前,由中国作协主办的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
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英国、美国、德国等十余个国家的30多位专家学者为此出谋划策。本期观点新闻将其中的精彩观点采撷如下。
本报讯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最近请教一位研究美国文学的中国学者“还有没有重要的美国文学作品没有翻译成中文”,得到的回答是几乎没有。相反,中国文学的对外翻译之路却还很漫长。对此,黄友义认为,这里固然有中西方文学交流曾经一度中断、一些西方读者不习惯阅读外国译作的因素,但最为重要的原因是世界上缺乏强大的中译外文学翻译队伍。
黄友义指出,翻译界都知道,相对时政、经济、科技类文献,文学作品对译者水平要求更高。对所翻译的语言,如果对其文化背景了解不够或没有深入的生活经历,很难把握翻译这项任务,因此必须借助汉学家的帮助。
“根据我个人从事翻译得到的重要启示,最好是组成本国人和外国人的翻译搭档。”黄友义举例说明,中国最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杨宪益成就卓著,原因之一是他和他的英国夫人戴乃迭组成了最佳拍档。他们翻译民族文学《阿诗玛》时,戴乃迭对阿诗玛的名字没有按一般翻译规律写成汉语拼音Ashima,因为这样英国人读起来拗口,会影响对故事内容的欣赏,而改成了Ashma。虽只是一个字母之差,但却使英国读者更容易接受。还有中国出版的四大名著译本,无一不是由中国人和外国人合作共同完成的。
黄友义表示,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字对字的转换,而是一种以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为背景的跨文化交流。跨文化的传播需要两种文化共同努力,因此,壮大中译外文学翻译队伍首先需要中国翻译家和外国汉学家的沟通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