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王府井与报纸

2001-03-09 来源:生活时报 ■子清 我有话说

在王府井大街路西的纱帽胡同与梯子胡同中间,有一片楼房,曾经是经济日报社,街面房已辟为商场,楼前小广场灯亮花红,人们在游逛之余可以在这里歇脚闲谈,翻阅报纸,感受街市的繁华。可你知道吗?中国的第一份政府机关报就诞生在这里。

20世纪初,行将覆灭的清王朝苟延残喘,不得不出尔反尔重弹维新变法的老调,宣谕天下“预备立宪”。一时组班底,诏议员,拟宪法,开言路,闹腾得煞有介事。慈禧准了御史赵炳麟的建议,委派庆亲王奕匡力等人筹办《政治官报》,宗旨是:“开通政治之智识,发达国家之思想,以成就立宪国民之资格。”这个报由考察政治馆办理,日出一册,创刊的时间是光绪33年9月20日(1907年10月26日)。

这份“政治官报”脱胎于清代的“宫门抄”。顾名思义,“宫门抄”就是从宫门里抄出来的消息。出于朝廷内外沟通的需要,内阁每天把该发布的各项谕旨,京内外大员的奏折,官员升迁调动请销假的动态等等编成底本,交给东华门外的白报房,他们再雇佣一些贫困的文人用毛笔一一抄写成册,派身强力壮的报夫向订户投递。当时每月的报费是一两二钱银子。订价高,费时费力效率也低,订户也就是几百家,只是通通消息,发挥不了舆论的作用。

宣统3年5月(1911年6月)由庆亲王奕匡力为总理大臣组成的皇族内阁会议决定,在内阁承宣厅下设置制诰、叙官、统计和印铸4个局。《政治官报》改名《内阁官报》,明确为“公布法令之机关”,由印铸局接办,采用从英国进口的铅印设备,从上海商务印书馆聘请技术人员,出版铅印邸报。这一变革结束了近千年手抄木印朝廷邸报的历史,开拓了中国报纸的新纪元。

有了铅印的报,发行还是靠两脚开步走的报夫。说来很有趣,印铸局编辑印刷,把每天出版的《内阁官报》交给设在宣武门外琉璃厂铁老鹳庙胡同里的巨兴、巨恒、巨升、信义、合成、集文6家报房。各报房雇佣报夫,一律穿蓝布长衫,肩上搭着一条蓝布长袋,内装当日邸报,健步如飞,分送各衙门、官员府第、各大商号、钱庄等订户,每月订费两吊钱。报夫善走,多为山东大汉,他们该是中国报纸最早的发行投递人。

现在的经济日报社旧址就是当年印铸局的所在地。当时占地约16000平方米,有百十间房屋。明朝时这里是一座府第。印铸局之前是光绪朝吏部官员延熙(镜臣)的住宅。印铸局下设文牍、庶务、发行等科室,迁入后,宅院根据需要进行了改造,建立了铸字、排版、印刷、装订、机房等车间,除了印报,印铸局还管为朝廷铸造、镌刻朝廷和官员的大印及勋章等。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印铸局改名政治官报局。1927年,国民政府从北京迁到南京,印铸局撤销,由国民党机关报华北日报接管。抗日战争开始,华北日报南迁。北京沦陷,日伪在这里办起武德报社。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华北日报迁回原址。

1949年北平解放,新中国诞生。党中央在王府井原华北日报旧址创办机关报人民日报。从此,党中央的声音从这里传遍全中国,送达全世界。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上个世纪50年代报社拆除了旧院落建起了今日的楼房。

70年代,人民日报社选新址,建彩印厂。考虑到要出航空版,新址最好离首都国际机场近一点,经过几个备选点的比较,最后确定朝阳区金台路原北京机械学院校址。改扩建后,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民日报社迁到金台路,很快出版了“海外版”。经济日报社迁进王府井。此时,正值改革开放伊始,王府井恰逢其时其地,成为改革开放时期收集和传达党的经济政策和全国经济建设信息的枢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