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文学节的一项内容,是在鲁迅博物馆举办别开生面的“百位作家手稿展”。作协难能可贵地收集到131位知名作家的手稿,配上他们的小传和照片集中展出。说难能可贵,是因为当今作家大多使用电脑,笔耕者寥寥,“物以稀为贵”,借用人家珍存着的手稿,需要信任,它已是收藏品了。有些文友围坐着谈论观感、趣闻―
“作家手稿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无可替代的国宝。北京图书馆建馆百周年的庆典日子,我在它恒温恒湿的地下宝库看到了鲁迅、茅盾、冰心、杨沫的手稿。参观有严格规定,不准拍照,双手背在身后,要想翻阅,须请戴白手套的工作人员小心操作。有两位记者刚要自己翻阅拍摄,一同参观的女作家张洁很气愤,当即制止,斥责他俩没文化!”
北京作协副主席李青透露,办公室的书柜里还有已故专业作家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的一些手稿。大家赶紧说,再也不要因为办公室狭窄或者搬家等“没文化”的原因,把它当废纸卖了,这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君不见潘家园旧货市场里,王蒙、刘心武的一封普通信笺,现在就能卖800元呐。
20多年前,一位年轻的女作家改编沈从文小说《边城》为电影,那个剧本上有多处沈先生亲笔修改的
地方。她很高兴,拿给我看。看后大吃三惊,一为沈老的敬业精神吃惊,4万字的剧本,他用毛笔认真写下一万多字,而那蝇头小楷也是墨宝呀。二为大师的多才多艺吃惊,他不但是小说大家,还能驾驭电影语言,对蒙太奇、画面、动作、节奏等视觉艺术也门儿清,修改之处都很精当、顺畅。三为我的好运气吃惊,细读这样的手稿,什么地方需要修改?怎样修改?大有学问,胜读十年书。我曾提醒她珍存这份剧本。如是,其文学价值不啻于普希金诗稿。(《北京晚报》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