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问要有一定的积累和准备,即所谓“学术基础”,或者说“知识结构”。与梁漱溟同时代的学者,私塾是他们接受教育的共同起点,都是从四书五经中背出来的。但梁漱溟不一样,其成长经历与同辈学者之间,有本质上的不同。
梁漱溟5岁开蒙,读过《三字经》和《百家姓》后,就在接着要读四书五经的当口,赶上了
梁漱溟曾说:“我的自学始于小学时代。”在同龄孩子死背四书五经的时候,他却能津津有味地看一些课外读物――《启蒙画报》、《京话日报》和《中华报》。这类不为当时社会主流观念所接受的读物,却成就了梁漱溟的自学基础。
在中学时代,梁漱溟依然不看“正书”而读报。正因如此,梁漱溟与那些“国学大师”们,走的是截然不同的两条路。他们是先打基础,然后专心问学,梁漱溟则说:“我本来无学问,只是有思想,而思想之来,实来自我的问题,来自我的认真。因为我能认真,乃会有人生问题,乃会有人生思想、人生哲学。”他颠覆了治学之路上的某些铁的定律,这是尤其发人深思的。
(《中华读书报》6.24刘仰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