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学需要什么样的校训

2009-10-1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大学校训被誉为“大学精神文化皇冠上的明珠”,然而遍观国内各大学校训,雷同刻板的现象非常普遍。学者认为,校训刻板雷同的背后,是我国大学文化的贫瘠。要让大学校训夺目光彩,除了要在用词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大学资深的文化建设,让校训所承载的理念渗透到大学的各个角落。

在由《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新浪网校园频道联合开展的一次“我最欣赏的十大校训”评选中,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分列排行榜的前三位。山东大学新校训“气有浩然,学无止境”,以33%的获选率在这一排行榜中位居全国第四。紧随其后的依次是: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中国政法大学校训“厚德、明法、格物、致公”、中国海洋大学校训“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等。

评选活动结果显示,大部分被公众广泛认同的校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同程度地汲取了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精华。对此,学者高焕祥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最受欢迎也是生命力最强的校训是古典的,而不是现代的?可见,经典的、富有文化底蕴的校训是最好的校训。只有经典的文化才能内涵厚重,才能经得起推敲,才能够流传久远。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人文传统,如果选择了没有文化内涵的校训,不是出于无知,就是亵渎数千年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但也有学者认为,大学校训不但要注重经典,还要有“个性化”,能够体现出学校的文化特色。

对于大学校训,有学者强调了稳定性与传承性,认为更改大学校训是大学发展的“大忌”。最近几年,一些大学热衷更改校训,这意味着对大学理念的修正,而大学的发展需要大学理念的稳定与传承,否则,很难成就西方牛津、剑桥、哈佛这等古老名校。

众所周知,这些西方大学从其创立至今已有几百年甚至近千年的历史,然而校训一经确立,不会轻易更改。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些校训历久弥新,其理念内核不断赋予时代的新意,但始终是这些大学发展的精神主旨与指向标识。

对于中国大学来说,不实践校训,而玩文字游戏征集校训、改校训,除了表决心和花费一些财力、物力之外,意义并不大。如果从确定校训那天开始,校训就无法在办学实践中落实,那么校训越深刻,只能越显示大学文化的浅薄以及大学理想的缺失。言为心声。大学校训不但要“说”得好,更要“做”得好。

  (《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8期 闫志刚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