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就是经济组织及其规则的改革,包含了经济的组织改革、价格改革和产权改革。
从组织改革看,“国企”公司化的初始改革基本完成(除铁路外),但科教文卫等领域的“公司化”改革则远没有到位,许多科教
从价格改革看,消费品价格改革基本到位,99%已经放开,但生产资料或生产要素的价格改革则没有完结,用百分比表示,有人估计不到50%。金融市场价格、矿产资源价格、土地价格、人力资本市场价格并没有完全放开。
从产权改革看,农民的土地产权,国有资源的产权(包括国企产权),甚至民企的产权、人力资本等的产权界定、交易和保护规则都极不完善。
为什么搞了30年经改,仍然处于“半截子工程”状态?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始于“无产阶级全面专政”,即“全能政府”的国家垄断资源体制的松动。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曾试图实行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开放一定的言论自由、对话渠道、民主协商和法治等,为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提供政治条件,但被突如其来的事件所改变,演变成单兵独进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无讽刺的是,政治权力与市场联姻,“诸侯经济”的相互竞争,替代了“标准”的产权改革,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动力。
政府的公司化或趋利化倾向也带来了寻租腐败、造假枉法、环境恶化、资源破坏、产业低端化和两极分化等负面问题,同时滞延了产权制度和要素价格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受制于政治稳定的“大局”,无法大刀阔斧的进行,如目前国企的党委(党组)负责制,甚至落后于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一长制”。
可悲的是,经济繁荣时期没有改革动力,不想改;经济出现问题或衰退时有改革需求,但怕出问题又不敢改。从这个角度看,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能深化的困局,实际根子在政治上。经济体制改革要走出困境,必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以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领域的改革配合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改革》2009年第10期 袁绪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