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要假设学生比自己聪明

2009-12-17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不久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张小元教授主张取消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明确指出:“现在大学的本科教育并没有要求学生必须在四年理论上有什么创新,对理论有什么发现,但却要求学生完成一篇理论有创新或发现的论文,实际上是矛盾的。”在他看来,不是在课程中对学生提出创新的要求,而是干脆放弃创新的目标。

这种在大学教育中取消创新目标的思想,在教授中相当普遍。这是建立在教授们对学生低估的基础之上的。这种藐视年青一代的话,是我们两千多年的士大夫传统所塑造的对知识的崇拜:人的智慧,是经年累月地“读圣贤书”炼成的。

按照现代智商理论,人的智力可以分为“结晶智力”和“流动智力”两种。“结晶智力”就是通过知识积累而形成的智力储备,即“基础知识”;“流动智力”指的是纯脑力。

人的成功,是“结晶智力”和“流动智力”结合的结果。但现代智商理论明显把“流动智力”看得更重要,在创新的领域更是如此。

一般而言,教授们年长些,在“结晶智力”上具有优势。但在“流动智力”上,学生则往往明显更高。在科学领域,最有创造力的时期在二三十岁,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创造力的极盛期也许推迟十年,但本科生时代正是迸发创造火花的大好时期。

张小元教授称:“业界评价我们,有句非常不好听的话,说什么‘本科生知道《泰晤士报》是哪一年办的;研究生知道《泰晤士报》是哪一月办的;博士生知道《泰晤士报》是哪一天办的’――虽然很刻薄,但也反映出我们的大学教育与业界脱节,学的东西和实践完全没有联系。”可惜,凭常识判断,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写论文写出来的,而是死记硬背背出来的。学生听老师的话太多,自己闯的机会太少。因此,当务之急不是取消要求学生创新的毕业论文,而是改革让学生写不出有新意的论文的教育制度。

中国不是还没有一本权威的《<泰晤士报>史》吗,如果我在新闻学院当教授,我第一年就给新生派任务:你们这个班,这四年的任务就是写一部高质量的《<泰晤士报>史》。写这一部巨著需要什么?需要大家的合作,这叫“团队精神”;还需要相当的英语阅读能力,这种语言训练是吸收新知识的基本能力;当然,更需要做大量的文献调查,从这些调查中找出线索、理出头绪,最终形成自己的观念,并学会在清晰的写作中对自己发现的各种事实进行周密的分析,用以支持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

教授不应该居高临下,用“这可能么”的质问把学生吓住,而是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具有一种舍我其谁的开拓者气概。

(《同舟共进》2009年第12期 薛涌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