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央视的舞台上,董卿那优雅从容、大气谦和的形象,深入人心。很多人喜爱她,也有很多人好奇,?
机遇降临
11年前,“上海大剧院—悉尼歌剧院跨越2000卫星双向传送音乐盛典”在澳洲悉尼歌剧院上演。为了向全球127个国家转播这场大型直播音乐会,抵达悉尼后,董卿把自己关在宾馆的房间里,从早上醒来就开始背台词。而后的两个小时,精彩,顺利,董卿的表现堪称完美。
就在第二年,她拿到了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
那时候,董卿在上海已小有名气。她主持的《相约星期六》、《视听满天星》等栏目收视不俗,并先后获得“上海十大文化新人”、“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等许多荣誉。
一切都按部就班,而就在此时,新的机遇降临了。
2002年春节刚过,央视成立西部频道,频道总监尹力正是上年金话筒奖的评委之一,他对董卿印象颇深,向央视力荐董卿。
良好家风
说起来鲜有人相信,这位综艺节目主持人每天必看的报纸是《人民日报》,这是父亲为董卿订阅的。她理解身为老报人的父亲的用意,“做电视人,尤其是站在万众瞩目的舞台上,要有政治头脑,对大事和时事应有准确的把握”。
董卿的父母都毕业于复旦大学,学新闻的父亲曾任《嘉兴日报》副总编,对董卿家教甚严。
耐住寂寞
刚进央视西部频道时,录制节目在北京偏远的大兴。录完节目,她提着大包小包的衣服鞋子,一个人在瑟瑟寒风中等待出租车。
董卿耐住了清苦、寂寞。于是,2004年7月,因为在西部频道一贯稳定的高品质表现,央视领导决定让董卿试一试主持“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一连20多天、30场比赛,每晚直播近3小时。
虽然苦不堪言,体力严重透支,可她乐在其中。接着,《欢乐中国行》也来了。2004年,她史无前例地完成了130多场节目的主持。从2004年到2009年,她走了全国200多个城市。
对己苛刻
2005年,董卿把握住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机遇,她在央视春晚的第一次亮相出奇地精彩。而后一连6年春晚,她都担纲重任,也在越来越多的重大晚会上频频露面,毫无争议地成为央视当家花旦。
这一切“风光”,没有让她飘飘然,她依然喜于独守清静。当提起每年春晚结束后,都不得不在极尽灿烂后孤单地回到临时居所吃速冻饺子的经历,她笑了,“这事都被说了多少遍了,不值一提”。
这一切“风光”,也并没有让她有丝毫懈怠。2009年春晚现场把马东误说成“马先生的儿子马季”,她难受至极。第二天一醒来,眼泪就流下来了,她就这样在自责懊悔中度过了大年初一。
下足功夫
每一次登台,她都做足功课。
玉树地震赈灾晚会上,她的讲述一次次让人潸然泪下,又饱含着力量。节目播出后,有媒体领导向央视要董卿的主持词,编导说,“那些都是她自己准备的,我们这儿没有”。为了“刨出”青歌赛选手身上的亮点、火花,她抛开撰稿词,在台下跟每一位选手聊,聊得口干舌燥。
那次应邀来上海主持以“全球侨胞世博情”为主题的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34届文化讲坛,讲坛前夜,原本安排了宴请和专访,她婉拒了,只要了一碗面条,独自留在宾馆房间里查阅资料、思考,直到凌晨3点。
去年,她主持公安部的新年晚会,其中有一个段落是请6位英模代表全国公安干警给大家敬个礼、拜个年。拿到手的仅仅是他们的姓名和头衔,她习惯性地上网搜索这6位英模的资料,感动不期而至。她向导演提议,能否允许她用一句话向观众介绍每一位英模,她要告诉观众,这6个人的敬礼是用生命、用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换来的。
(《解放日报》4.8 吕林荫 尹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