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6日,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迎来了百岁生日。侯仁之祖籍山东,生于河北,一生情系北京,被人称为“活北京”。
第一个确定北京建城时间
北京建城至今有多少年?以前都是笼统的3000年左右,具体时间,长期没有定论。
侯仁之说:“武王伐纣后建立诸侯国的时候,北京附近的‘蓟’、‘燕’,已经初步具备了城市功能,即为北京建城之始。大约在东周初年,日益强盛的燕国征服了蓟国,并且迁都到蓟城,遂有燕都蓟城之称。日后北京又称燕京,来源于此。”
因为武王伐纣在十一年,即公元前1045年,侯仁之据此得出初步的结论:北京最早建城时的名字为“蓟”时间是公元前1045年。
侯仁之这一推断,得到学界认可。1995年,北京市在广安门外的滨河公园建起一座“蓟城纪念柱”,正式纪念北京建城3040年,并请侯仁之撰写《北京建城记》碑文。
2003年,北京建都850周年,北京市又在“蓟城纪念柱”旁边,筑起一座“北京建都纪念阙”,上面《北京建都记》碑文,亦是出自侯仁之之手。
中国“申遗”第一人
侯仁之不仅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还是我国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的第一人。
1984年,侯仁之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获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
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侯仁之当时很是震惊,他说:“这是一件大事,我国应该积极参加有益于世界人民精神文明的国际文化科学活动。”
回国后,侯仁之起草了一份提案,建议我国尽早参加《公约》,并争取参加世界遗产委员会。
提案征得其他几位政协委员同意且联合签名后,在1985年4月召开的第六届全国政协第三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并获通过。当年12月12日,中国即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
1987年12月,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等6处文化与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9年,中国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成为世界上第89个加入该组织的成员国。
中国学术成果最丰厚的地理学家之一
当年,侯仁之燕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日本侵华,作为学生会副主席的侯仁之被日军逮捕入狱一年。日本投降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学习,获得博士学位,在新中国成立前3天,回到祖国。
侯仁之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少年飘零,青年动荡,中年跌宕,老而弥坚。他说:“在我85岁的时候,我曾用‘老牛自知黄昏晚,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话来自励。现在,常常是想‘奋蹄’的时候却奋不了‘蹄’。我应该感谢我的亲朋好友,特别是我的夫人张玮瑛,是她亦师亦友相伴一生,扶我走过风风雨雨,以至于我虽不能‘奋蹄’,但还可以慢慢地走路。总之我还要平淡充实地继续工作下去。”
在北京大学燕南园61号院的侯仁之家里挂着一份证书,那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颁发给他的乔治·戴维斯勋章,证书这样评价:“侯博士是中国学术成果最丰厚、最富有激情的地理学家之一。”侯仁之是全世界获得此项荣誉的第6位著名科学家,也是第一个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人。
由于身体原因,侯仁之的百岁生日是在北大校医院病房里度过的。北京大学副校长吴志攀教授在他百岁庆祝会上致辞说:“侯仁之先生是北大人的骄傲和福气。孔子说大德必得其寿,侯仁之先生是仁者、是君子、是大德。”
(《中国老年》2011年第8期 卓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