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龙屋是粤东客家地区标志性的民居建筑,它集宗祠、神庙、民居于一体。目前在粤东梅州地区,仍保存有四千多座规模不一的围龙屋。
粤东客家地区的围龙屋,以历史悠久并且保持完整的梅县丙村仁厚温公祠最有代表性。这座围龙屋,规模庞大无比,计有“四进三堂八横三围”395个房间,按族人介绍“可供部队一个团人住”。据温家族谱资料,这座建筑群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直至20世纪60年代,族人还在祖先留下的土地上依族规建房子,建筑历史前后跨越约四百八十多年。
在围龙屋建筑群的空间结构中,有“世俗空间”和“非世俗空间”之分。世俗空间主要有俗民居室、禾坪广场、水塘等,非世俗空间主要有祖公厅又曰宗祠、神堂、化胎等。整座建筑的核心部分为堂,俗谓“正身”。因为规模不一,所以“正身”有上厅、中厅、下厅之分。其中上厅,是宗族的非世俗空间之一,俗谓“祖公厅”。祖公厅即是宗祠,祖宗神龛安设于此,自上厅前面逐级降低,显得祖宗尊贵。祖公厅两边的俗民用房则谓“正间”,主要供族中长老居住。
位于核心建筑群两侧且相对独立的成列状的建筑是俗民住房,俗谓“横屋”,横屋一般与正身成对称结构,或依建筑规模分“两横”、“四横”、“六横”、“八横”不等。位于核心建筑群后而且相对独立的半月形建筑也是俗民住房,俗谓“围龙间”或“围屋间”,每围的房间数不定,依建筑规模分一围、二围、三围不等。正间、横屋、围龙间等即是宗族的世俗空间。中厅供族人聚集庆典之用,是宗族举办各种仪礼活动的场所。这种以宗族为中心、子孙分住周围的形式,可收团结凝聚之效,亦可对族人行为起到非正式的社会控制作用,有利于增强宗族的凝聚力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文史知识》2011年第4期 房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