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末”变第一 三改救国梦
湖南永州市冷水滩区油榨头村,一处老房子内,李达在此度过少年时期。
考中学时,年纪小、个子矮、乡下人打扮的李达,引得许多人围观。
榜单上,李达排在被录取者的最后一名。进校后,第一名朱保善常当众挖苦李达成绩差。受到刺激的李达暗下决心,第一学期结束时,跃居年级第一名。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受孙中山“大办实业,以利国富民强”思想影响,1913年和1917年,李达两次赴日本留学,攻读理科,力图“实业救国”、“科技救国”。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留日学生回国请愿失败,再次重创李达。正当他感到前途迷茫、内心苦闷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李达偷偷阅读马列主义书籍,最终放弃理科专业,师从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河上肇。
《什么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等文章,都是李达在日留学时撰写,并寄回国内发表的,这使他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
调和“陈李”分歧 代理书记职务
1920年,李达从日本回到上海。炎炎烈日炙烤下,李达拜访了久闻大名的陈独秀,并欣然接受“作发起人”的邀请。
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正式成立,陈独秀被推举为书记。之后,陈独秀赴广州担任广东教育委员会主任,书记一职由李汉俊代理,两人通过通信商谈一些重大问题。
1921年2月,就党组织“是采取中央集权还是地方分权”,陈独秀与李汉俊打起文字仗,裂痕愈来愈大。
李达从大局考虑,全力周旋于两者之间,竭力弥合裂痕。调解没有任何结果,李汉俊愤然辞去代理书记职务,把党员名单及所有文件都交给李达,要他代理书记职务。
从1921年2月到中共“一大”召开,李达一直代理着“书记”的职务并担负“一大”的发起与组织工作。
夫妻俩“操办”中共“一大”
筹备建党期间,他以留日学生理事身份,参加了上海博文女校中国学生联合会的领导工作。
因学联跟女联(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有工作往来,李达结识了在女联做文秘工作的一位年轻女子——眉清目秀、知书达理的王会悟。
两个志趣相近的年轻人,接触频繁遂生爱意。婚事由陈独秀夫人高君曼操办,一场简单的婚礼在《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举行。婚房随后成为《共产党》月刊编辑部。
1921年6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到上海,会见李达、李汉俊,建议尽早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随即,李达等联系在广州的陈独秀和北京的李大钊,商量后决定由李达代表党的发起组,致信北京、武汉、长沙、济南等地的共产小组等,各派两名代表来上海出席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一大”会址选定和外地代表的住宿等具体事务都由李达负责。
王会悟长期在上海工作,李达提出让她帮忙。王会悟想到博文女校的进步校长黄绍兰。当时正值暑假,当黄绍兰听王会悟说“北京大学暑期旅行团”想借此住宿,就一口答应下来。
会议中途,突然闯进一名陌生男子,代表们迅速撤离。不多时,十几个法国巡捕就赶到搜查。
当晚,多数代表集聚在李达的住处,商议如何继续开会。聪敏热心的王会悟提议在距上海不远的嘉兴南湖,雇一只大画舫,一面游湖,一面开会。
7月31日上午10点,一只舱里备有麻将、乐器和酒菜的画舫驶入湖面。11点左右,蒙蒙细雨霏霏飘下,湖上游人渐稀,这只承载历史使命的画舫在湖中缓缓前行。下午天气转晴,大会选定陈独秀、李达、张国焘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脱党不变志 入党无预备期
研究者认为,李达是典型的学者型人物,爱坦率地表明观点,不喜欢随声附和。
他曾在“二大”会议上,当众顶撞张国焘。随后,他与陈独秀在建党和发展党等问题上激烈争论,遂脱离中国共产党。
虽然脱党,李达仍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也从未放弃自己的信仰。
1948年底,全国革命胜利在即,李达接到毛泽东的信函:“吾兄为我公司发起人之一,现本公司生意兴隆,望吾兄速来加入经营。”1949年底,李达再次入党,经中共中央特许,没有预备期。
随后,李达仍主要从事教育研究工作,从1953年,李达在武汉大学当了13年的校长。
“文革”中,李达受到冲击,76岁含冤去世,1980年获平反昭雪。
(《新京报》5.27刘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