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上海市档案馆日前以“档案里的红色记忆”为主题举办活动,集中披露一批红色馆藏,揭秘了其背后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香烟纸上写给党组织的信
“革命志士,坚贞不屈!”这样的句子我们常在教科书里读到,在市档案馆披露的这批红色档案中,陈辉、朱敏、小章(章德敏)三位年轻革命者在狱中写给党组织的两封信,给出了他们关于忠诚和牺牲的理解。“革命本来是必须牺牲的,能够为革命而牺牲也是一件光荣的事!因此,十余天来,我们在监牢内的心情始终是平静的。我们尽情而高声地歌唱……”这是信中的一段节录,它们被写在香烟纸上。
1949年2月,中共中央上海局的陈辉、朱敏、章德敏三人外出执行任务时分别被捕,被关押在一起。在狱中,陈辉的手跌伤得厉害,朱敏的枪伤伤口一直在化脓,章德敏被施行了5次电刑,三人受尽折磨仍坚守革命理想,绝不吐露我方情况,还不断向看管他们的“浙保”士兵宣传形势、讲解革命道理。经过他们的煽动,有些士兵动摇了,为他们提供了笔与香烟纸,并暗地里告诉他们不少“浙保”部队军事实力的情况。
遗憾的是,信还未来得及寄出,1949年3月11日,陈辉、朱敏、章德敏等被活埋于余姚中村。“浙保”逃离后,当地民众到烈士们被关押过的屋子里查看,发现墙壁石缝中藏有几张小纸卷,原来是他们写给党组织的两封书信。信中,三位青年憧憬即将到来的胜利,勇于承认、反省自己工作中的失误,堪与红岩烈士“八条意见”媲美。
陈云在长征途中突然消失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把美国记者斯诺所写的《西行漫记》作为向世人介绍红军长征的第一本著作。实际上,早在《西行漫记》面世前一年多的1936年,就有署名“廉臣”的《随军西行见闻录》问世。
“廉臣”是谁?抗战初期,有人以为他和斯诺都是美国人。直到1985年,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50周年,《红旗》杂志重新全文刊登了这篇文章,才明确指出“廉臣”就是陈云,这一身份之谜在50年后终于真相大白,一同带出的还有一段长征往事。
1935年6月上旬,当中央红军即将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时,一些细心的人发现,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云突然“消失”了,即便是与陈云最亲近的人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原来,中央派陈云去上海恢复白区党的组织以及中共与共产国际的关系。由于任务的重要性,这一决定只有极少数几个人知道。1935年7月初,陈云几经周折终于抵达上海,此时的上海,不仅白色恐怖更加严重,而且中共上海中央局接连遭到三次大的破坏,损失十分严重。一时间,难以接上关系。这时,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知道陈云到了上海,认为在上海十分冒险,决定请陈云等人尽快赴苏联。
《随军西行见闻录》便是陈云在上海等候去苏联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写下的追述红军长征的文稿。为了便于公开发行与流传,他以“廉臣”为笔名,假托一个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的口吻,详细地记载了长征的传奇经历。虽然全文只有短短的三万字,但写得生动活泼、真实可信。比如,记述红军军官与士兵同甘共苦时这样写道:“上至总司令下至士兵,饭食一律平等。红军军官所穿之衣服与士兵相同,故朱德有‘火夫头’之称。不知者不识谁为军长,谁为师长……”
(《文汇报》6.3 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