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若干年后,自己会怎样老去?是否老有所依,继续过着衣食无忧、体面幸福的生活?
对一个普通百姓而言,答案似乎很简单,只要有足够多的钱,就能提供安度晚年的物质保障;答案又很复杂,到底需要多少钱?这笔钱又要从哪里来?
养老金刚够日常开支
端午节快到了,看着从去年2元1斤涨价到如今3.5元1斤的糯米,习惯每年自己买糯米包粽子的汪丽娟犹豫了。她舍不得。
58岁的汪丽娟2004年从江苏常州市变压器厂正式退休,开始领取养老金。7年来,退休职工养老金每年都在涨,从当初的800多元涨到现在的1600元左右。但汪丽娟发现,自己退休后唯一的收入来源——养老金尽管一直在涨,却似乎越来越不值钱了。
丈夫去世早,汪丽娟一直和儿子生活在一起。前几年,母子俩卖掉旧房,搭上家里所有的积蓄,又从银行贷款,买下了现在住的这套房子。
对汪丽娟而言,自己的积蓄非常少,养老几乎全部要指望每个月1600元的养老金。
实际上,从去年下半年起,汪丽娟的儿子已经加大了对老妈的“补贴”力度。因为仅靠现有的这点养老金,生活只能勉强支撑。
在汪丽娟的日常开销里,每个月水电费、燃气费、物业费、电话费等固定支出接近200元。一天三顿饭,每天买两样蔬菜和一样荤菜,至少也要三四十元,还不包括买水果、牛奶等。这样,即便每顿饭都在家吃,没有任何其他支出,一个月开销也不会低于1200元。剩下400元零花,差不多刚刚够用。
这个“够用”是在没有任何额外支出情况下的“理想状态”。即便是一个人生活,也不可能完全风平浪静。偶尔感冒发烧,尽管不是大病,买药挂水也得花几百元。亲友婚丧嫁娶,人情往来,还要送“份子钱”。赶上逢年过节,光压岁钱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细算下来,平均每个月的开支都在2000元以上。
“享福谁都会,但到我这个年纪,不可能再去找工作、赚钱了。将来的生活,只能在养老金的范围内节约一点,量入为出。”汪丽娟说,“物价比工资涨得快,实际生活水平停留在原地,甚至还有一点下降。”
总的来说,汪丽娟对现在“过得去”的生活还算满意。儿子不定期地给她几千元补贴家用,省吃俭用的她还能存下一些钱。
但她对未来常常担忧。最担心的是自己年纪更大一点后,身体不如现在硬朗,看病吃药要花很多钱。
儿子经常出差,汪丽娟独自在家时,为了省电,常常只开一盏台灯。对于未来,汪丽娟只是希望自己能保持健康,平平安安,能够靠那点养老金维持简单的生活,尽量不要向孩子伸手要钱,尽量不给家里人“添麻烦”。
买套房子来养老
曾经有位老人略带戏谑地说:“中国老百姓一辈子赚钱,就是为了买一套房,看一场病。”
43岁的北京出租车司机温超尽管还属于年富力强,但已开始早早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打算。他选择了“买房养老”。
2010年初,温超在京东的河北燕郊买了一套70平方米的房子。总价41万元,温超首付16万元,贷款25万元,20年还清,现在每月要还2000元左右房贷。
“房贷还清时,我正好60岁,估计也干不动这一行,该休息休息了。”温超说,“城里的房子咱买不起,到燕郊去投资,勉强还能凑合。”
温超的如意算盘是这样的:现在还房贷吃一点苦,生活节省一点。等到退休以后,燕郊的房子肯定也升值了,到时把房子一卖,能有一笔不菲的积蓄,用于应付将来的生活。或者把房子出租,每月收租金,也能增加一笔稳定的收入。
“20年后,燕郊应该比现在繁华多了,房价和租金都会涨不少吧?”温超说,一年多前不到6000元/平方米的房子,现已涨到7000元/平方米,这给了他很大的信心,“将来靠这套房子养老,应该是靠谱的。”
用温超的话说,开出租车是“给人打一辈子长工,自己什么也剩不下。”每天起早贪黑在路上开车,交完高额的“份儿钱”,每个月能省下三四千元就算不错了。这两年油价、物价不停地涨,这笔收入“越来越不值钱”。而出租车公司的养老金“少得可怜”,“除非中彩票”,否则根本不足以应付老了以后的生活开支。
不懂经济学的温超也深知,“买房养老”并非没有风险。房价不会一直像前两年一样涨下去,万一房价下跌,燕郊这种偏远地方肯定会先跌。即便房价涨,如果涨的幅度很小,可能还抵不上贷款支付的利息……
但是,除了靠买房“赌一把明天”,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自己给自己保障
人最大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想到老了以后的生活,很多人没有安全感。
51岁的山东聊城人高彩玲同时做着两份工作。在超市管理存包柜,每隔一天上一次班,每次12小时。不用去超市的那天,就到一家糖果店打工。两份工作加起来,每个月可收入2800元左右。丈夫刘双喜也在打工,收入约2000元。
两人每月将近5000元的收入,在当地普通家庭里算是不错了。但是,他们依然很省,每个月的吃穿用度花销仅千把块钱。
对未来,他们觉得心里不踏实,因为多年前从农村进城打工,一直没有参加养老保险,不像城里人一样,到了年龄就可以领取养老金。
为了儿子结婚,夫妻俩去年在聊城给他买了套房子,不仅每个月要还1700元房贷,首付款还向亲戚借了6万元。这让“从没欠过债”的两口子,感到压力很大。
再过几年,如果两口子有一天都没有力气打工了,那该怎么办?
回农村?可能性很小。十几年来,尽管是打工,两口子也早就习惯了城市的生活。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回去。
靠儿子?儿子职业高中毕业,在一家企业当技术工人,每个月工资1500元,刚刚够自己花销。
老两口似乎没有更好的方法,只有现在打工多赚点钱,省吃俭用一点儿,老了以后有一点积蓄,“自己给自己保障,自己给自己养老”。
(《人民日报》5.19 王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