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本页位置 > 文摘报
《文摘报》

    能解酒中毒素的基因

    复旦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发现,大多数中国人基因中存在能够分解酒中毒素的基因,这种人喝酒后脸不会泛红。而这种基因在与中国人有关的人群,比如韩国、日本等东亚人群中也存在着。

    中国最早的酒,大约出现在距今7000年前。这些古代酒和现代酒相比,虽在口感上大相径庭,但成分却没有多大变化,都是含有酸、酯、醛、醇等多种化学成分的混合饮料。

    课题组负责人李辉告诉记者,他们发现的“解酒基因”实际上是乙醇脱氢酶的一种变体。酒精进入人体后,首先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乙醛。而后,人体内另一种重要物质登场了——乙醛脱氢酶。在它的作用下,乙醛被氧化为无致癌作用的乙酸,而乙酸是人体内代谢反应的重要原料,能够被人体迅速转化为能量,最后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至此,人体对酒精的解毒功能就完成了。

    偶然发现解酒基因

    李辉告诉记者,课题组对全球近万人的研究调查中发现,乙醇脱氢酶基因分为7个类型。其中,前五个类型在世界各地的人群中都有出现。而唯独“性能增强”的第六、第七型在中国人中出现,在汉族人群里拥有这种基因的人占到了70%以上。性能增强后的乙醇脱氢酶,比前几种基因有着更强的解毒功能。

    李辉说,研究人员分析后发现,这个基因的变化过程在约2800年前的中国发生。而这个时期,正好是中国人在农业生产上飞速发展的时期,粮食酿酒也随之出现。但是早期酿酒工艺过程的粗陋,导致古代酒中含有的毒素较多。

    而对毒素一无所知的古人,即便因为喝酒而对身体产生了影响,也没有可以应对的方法。这个时候,大范围的优胜劣汰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些体内具有乙醇脱氢酶变体的古人,因为能够降解酒中的毒素,所以就存活了下来。而缺少这一基因的人慢慢就被自然所淘汰。

    (《北京青年报》7.25 王夕)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

[值班总编推荐] “反向春运”,一种“家乡”的再定义

[值班总编推荐]

[值班总编推荐] [光明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