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本页位置 > 文摘报
《文摘报》

    从上世纪60年代《红岩》小说问世以来,以红岩革命烈士为题材的文学艺术创作层出不穷。人们在接受许云峰、江姐、小萝卜头等英雄形象教育的几十年过程中,对真实性产生了更多的兴趣。从《红岩》到《红岩档案解密》等书,再到《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一系列人物的描写逐渐从文学形象回归到历史的真实。

    “狱中绣红旗”的究竟是谁

    《红岩》中的“狱中绣红旗”,描写的是发生在江竹筠所在的女牢房的事,但是真实的情况是发生在白公馆的男牢房。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白公馆,每个牢房里都发出了一片高呼声“新中国!五星红旗!”《红岩》作者罗广斌眼见这热烈的情景,忽然一个念头闪现,“做一面五星红旗,去迎接重庆的解放!”罗广斌把自己的一床红色被面取下,难友们用草纸撕成了五颗红星。他们用饭粒将草纸撕成的红星贴在被面上。可惜,这面红旗未能扛出去。红旗制作好后,他们把它藏在牢房的地板下。1949年11月27日,保密局下令对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的革命者实行屠杀,解放后这面红旗才被人发现。

    白公馆两次营救不同旧说

    无论是小说《红岩》还是电影《烈火中永生》,对发生在重庆解放前夕的白公馆、渣滓洞大屠杀都做了另外一种表现,那就是成功营救狱中被关押的革命者。事实上,营救工作虽然一直在秘密进行,却没有取得成功。

    1949年7月,川东特委召开了一次会议,南方局钱瑛在对川东地下党的指示中,专门提到对被捕的党员和进步群众,要千方百计把他们营救出来。但终因时间短促,地下党组织掌握的力量太小,第一次劫狱计划未能实行。

    1949年11月14日,敌人继在大坪公开枪杀陈然、王朴等10人后,又在电台岚垭秘密杀害江竹筠等30人。狱中停止了每天一次的放风,岗楼上又加派了双哨,日夜巡逻,集中营里气氛越来越险恶。胡其芬以“吉祥”为化名,综合狱中党员骨干研究的营救意见,给地下党组织写了一份报告,由争取过来的看守黄茂才带出,最后转交给了沙磁区工作组负责人刘康。

    刘康接信后,深知狱中同志生命已危在旦夕,决定单独组织武装抢救。刘康与有关同志日夜奔走,在短短的几天里,为武装劫狱筹集到相应的人员、武器,并筹集了五十两黄金作为劫狱经费。孰料大屠杀开始,第二次劫狱计划又告流产。

    (《北京日报》7.25 厉华)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

[值班总编推荐] 集采目标应是实现高质量药品的可及性

[值班总编推荐]

[值班总编推荐] [光明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