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中央部分部委相继公开了“三公经费”账单,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事实上,自古至今,抑制公款消费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
朱元璋发明了“四菜一汤”
在今天,“四菜一汤”已成为勤俭的代名词。据说,这是朱元璋的发明。跟历朝皇帝相比,朱元璋日子过得非常俭朴。当他发觉有公款吃喝的苗头,便趁马皇后过生日,召集群臣,吩咐上菜:第一道菜是炒萝卜;第二道菜是炒韭菜;第三道是两大碗青菜;最后一道是葱花豆腐汤。众臣不解,朱元璋解释,“萝卜上了街,药店无买卖”;“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定人心”;“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丞相”;“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洁如日月”。于是“四菜一汤”就这么诞生了。
今天的公款吃喝费用,很大一部分是用于迎来送往。公务接待费,是财政预算的重要一块。但在古代,衙门公账上没有公务接待的预算,所以陪送领导,让地方官员们不堪重负。
当然,也有敢于挑战潜规则者,著名的清官海瑞就是一位。他出任浙江省淳安县知县时,在公务接待方面严格照章办事——按照当时流行的常规,显要官员路过淳安,大概要用接待费二三十两银子,以粮价折算,在人民币六七千元上下。如果巡抚路过淳安,接待费要银子三四百两,将近十万元人民币。而按照海瑞遵循的章程,一般官员的伙食费、下程路上的伙食费、用船用夫费,合计不过五六钱银子,约一百四五十元人民币。如果上司驾到,另加一只鹅、一只火腿,市价二钱银子,再补充五六分银子的蔬菜,合计不过200元人民币。海瑞认为,这个标准足以保证客人吃得可口了。
官员坐轿有限制
古代没有汽车,公车就是马、马车,还有轿子,以及船。虽然有话说“安步当车”,但“出无车”却从来被士大夫之流视为奇耻大辱。
不过,古代官员们更喜欢坐轿子。古时轿分官轿和民轿两种。由于坐轿者身份不同,所乘的轿子也不同。光皇帝坐的轿子就有许多种类。如礼舆,是供皇帝上朝时乘坐的;步舆,是供皇帝在紫禁城内巡行时乘坐的;轻步舆,是供皇帝去城外巡狩、视察民情乘坐的。
除皇帝的轿子外,不同品级的官员则坐不同的轿子。所用轿夫也分等级,官越大,抬轿的人越多。一般七品官多为四抬,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乘八抬,皇帝出宫时是十六抬,自然是最高的规格。
不过,并非一开始官员就能坐轿。唐和北宋的官员一般不许坐轿。唐初,宰相出门一律乘马,只有贵族妇女才可以乘轿。但唐武宗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宰相、三公、尚书令以及退仕和患病者,才可乘轿,其余不论尊卑,一律不准。北宋时期,士大夫认为乘轿是“以人代畜”,有伤风化,所以都不乘轿。
南宋高宗赵构南渡以后,因为江南多雨,道路泥泞,才允许朝官乘轿,但还规定祭祀时骑马,上朝时乘轿。从此,轿子才开始在官场中使用起来。
秦汉时期就有政府接待
“三公”还有“一公”是公款出境,古代中国官员很少有出国的,他们更多是到各地公务出差,顺便公款旅游。
自秦汉时期起即建立了政府接待制度,由官办驿站和地方官府负责过往官员的接待服务。驿站所需要的物资、经费由中央或地方政府负担。
古代对于官员利用驿站规定很严格,需要经过批准,持有特殊的通行凭证,然后凭通行凭证可以得到相应于身份秩级的待遇。官员身份秩级不同,饮食、住宿、车马的接待标准不同。
朱元璋为限制官员的驰驿特权,一开始就用严法对某些特权者进行了限制。他明文规定:“非军国重事不许给驿”。1393年,又颁布了《应合给驿条例》,限定了符合用驿马驿船条件的人员,其他人一律不得“擅自乘驿船驿马”,违者重罚。
(《新华每日电讯》7.22 关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