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本页位置 > 文摘报
《文摘报》
2011-08-20 来源:文摘报   查看评论 进入光明网BBS 手机看新闻

    在文物专家看来,要“拯救”故宫,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势在必行。而设立一个独立的第三方监督委员会,可能是最有效的一个举措。

    故宫需要“拯救”吗?在今年5月8日一蟊贼盗走“紫禁城”内展品以前,也许谁也不会想到这个词。

    从5月的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到8月的哥窑门、瞒报门、拍卖门、屏风门、封口门,不仅令故宫博物院忙于应对,也令公众多少有些猝不及防。

    “故宫代表着国家的形象,但是这个最该有文化的地方,却屡屡犯下低级错误,成为被人调侃的对象,实在是令人痛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建民指出,“专业”和“透明”是博物馆应有的两大特点,但长期的封闭行政体制,已令这两个词离故宫博物院越来越远。

    文物管理规定并不少

    “公允地讲,故宫博物院对文物管理的制度规范还是很严格的,我身边的绝大多数故宫人,对待文物也挺细致。”一位不愿具名的故宫基层文物管理人员表示。

    他告诉记者,目前,故宫博物院共有180多万件文物,主要由古书画部、古器物部、宫廷部和图书馆这4个业务部门直接负责日常保管。

    “其他部门配合协作,比如,文物管理处负责文物的书面档案登记,定期抽查文物数量;文保科技部根据我们的修复、除尘等请求,让里面的老师傅做修复;展览部会具体为一些文物展览做形式设计;科研处则负责组织申报项目、课题。”

    文物平日分别存放在地上、地下两个库房里。“为了保证安全,防止日晒雨淋,地下库房存了2/3以上的文物。”他介绍道,“我们有3层、每层4~5米高的地下库房,由4个业务部门共用,一般珍贵一点的一二级文物都放在地下。”

    故宫博物院关于文物管理的内部规定并不少。“网上能查到的,只是其中很小部分。”这名内部人士表示,“院里的内部条文和各种不成文的操作规程,另有一大堆。”

    “按照内部规定,各业务部门至少一周‘查库’一次,每次至少两个人。地上、地下都有全程监控,进地库还要同时有两个人的指纹识别。”他说,“查库的每一步,包括文物怎么拿放、是否要戴手套等,也有规定。你怎么操作的,院里都看得到。”

    故宫博物院里的员工是由什么人组成的?这名内部人士表示,在有编制的一千四五百余名故宫人里,大致是老职工、内部子弟和社会招聘大学生“三足鼎立”。“故宫从2000年开始比较多地向社会公开招聘科班出身的人,此前,在35岁以上的故宫人里,大学生少,内部子弟、北京人、复转军人多。现在好一些,像我们业务部门里,科班出身的人能占到40%~50%了。”

    这位内部人士还称,总体而言,故宫博物院的待遇水平不低。“本科刚去的话,税后工资能拿5000元左右。资历老、职称高的人,平均税后6000元是可以达到的。”

    管理难称专业透明

    “故宫虽然有自己的管理制度,但有制度不代表制度行之有效,也可能‘老旧不堪’或者‘形同虚设’。”李建民认为。

    他指出,故宫博物院的主要职能应该是保管文物、陈列展览,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研究工作,“把这些工作都做好了就很不容易了,最起码得保证东西不能丢。”但失窃门、哥窑门的发生,却让公众感到“故宫连最基本的保管都没做好,确实说不过去。”

    在李建民研究员看来,因为文物保管的技术性要求,以及藏品的公共性质,博物馆起码应具备专业和透明两大特点。

    但是,蟊贼突破“京城第一保卫处”、锦旗上出现错字、检测者失手摔盘子、官方出版物上记录有误……令故宫的专业性备受质疑;会所门“澄而不清”的宫廷文化传播公司、拍卖门中“觅而不见”的故宫藏品名录……又让它的透明性蒙上灰尘。李建民表示,从数次真真假假的文物损坏事故看,故宫员工在此方面难称专业。

    由于故宫没有及时履行信息披露的职责,所以现在,它到底有多少展品、出展率是多少、馆藏文物现状如何,都几乎没人知情。

    “病根”在于封闭体制

    回溯“八重门”期间,不少公众对故宫博物院在应对上的迟缓与傲慢,记忆犹新。有网友这样质问:“故宫博物院不是任何团体、任何个人的‘私藏’仓库,无论该院领导资格多老、背景多深,都只能是‘人民保管员’,真不知他们的傲慢从何而来?”

    中国政法大学黄震云教授认为,原因就在于故宫没有受到体制改革的影响,员工实行的是工匠型管理,既不是合格的管理者,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物科学工作者。“由于一直吃官粮,没有选择、没有竞争,很多管理者又安排自己的家属、子女进来,长期自由度太大,很多东西不透明。”

    那位故宫内部人士也证实,故宫里的人事制度并不鼓励进取和创新。“很多领导干部的任期都没有时限。有时候,一个处长只要没犯啥大错,就50岁、60岁还在干,然后坐等退休。考评、问责机制基本不起作用,自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故宫需要一个监督委员会”

    有关专家认为,故宫现有的体制“该改改了”。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建立一个监督委员会。“打开紧锁的宫门,接受全社会监督。”

    “故宫的体制还是没理顺,一个管理公共文化遗产的事业单位,做的却是机关的事,难免会与公共服务的性质相脱节。”那名故宫内部人士表示,“现在,故宫对外界批评的反应比较慢,出了问题,总是习惯性地沉默或者否认。”

    李建民研究员建议,应该由文博、考古界的知名学者来担任故宫博物院的管理者。下设专家委员会,监督和指导故宫的文物收藏、管理等工作。“最起码应该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及文博管理工作经验”,故宫不应该变成一个行政单位,“起码应该更加专业、更加学术。”

    (《中国青年报》8.17 王梦婕 梅轶竹 )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

[值班总编推荐] 从家政到航空,“劳务”二字变了

[值班总编推荐]

[值班总编推荐] 做朴实而有灵性的学问——追忆复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