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台式建筑外观呼应老厂房的三角形骨架
北京的工业史上,曾有著名的“一黑一白”。这一“黑”指的是首钢,而一“白”指的则是慈云寺桥向东一直到十里堡的“纺织城”。近日,“纺织城”里的最后一片厂房,占地面积相当于半个798园区的原京棉二厂,破茧为蝶,重新开放,成为创意产业园。从位于朝阳路南侧的园区大门走进来,迎面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前苏联援建的中苏结合式样的主办公楼,它现在已变身为综合服务楼。
再往里走,发现纺织企业厂房特有的锯齿形屋顶还在。相比798的包豪斯锯齿屋顶,这里屋顶的横截面是标准的直角三角形,不带一点弧度。就是这个特点,被园区改造的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隈研吾捕捉到了。
“在很多国家城市中心的CBD商务区,你很难看到历史的东西,但这里还有。”由于保护厂房遗址是园区改造的底线,也是前提,隈研吾决定就地取材,提炼厂房原有的设计元素。
很快,锯齿形被用在了园区的各个角落。比如46个厂房改造的工作室之间的通道,铺就成了锯齿形状的木栈道;还有厂房四周新建的16栋独立退台式办公楼,屋顶带着锯齿形斜坡,外立面也都用穿孔铝板做成了锯齿形。
京棉二厂的厂房本来是6万平方米紧紧相连的巨大空间,出于实用考虑,设计师们将部分厂房“掏空”,开辟出4横5纵共9条路,方便走车走人。道路所占用的部分厂房,虽然墙体拆掉了,但还保留了顶梁,这既是新园区的一个景致,也是对当年历史的一个纪念。
徜徉在园区里的众多参观者中,全国劳模杨晓慧心里最是五味杂陈。“现在一进来,就感觉厂子还在……”她的声音略有颤抖。
杨晓慧在京棉厂工作了近30年,曾是京棉厂一厂的职工。但她所在的一厂和园区隔壁的三厂,相继变成了华堂商场、京棉新城小区等新地标。
2008年,随着工业遗产资源保护与再利用越来越受社会关注,京棉集团放弃了卖掉二厂土地的计划,欲将其改建为文化产业园。
令人意外的是,当时并不富裕的京棉集团,并没有以二厂的土地入股。“我们还是想给这个历史悠久的老国企,留下一个长久的资产。”当年的“纺织城”如今已不复存在,已经“卖”出的土地永远也回不来了,留下一个所有权关系明确的地块,对集团的未来意义重大。
(《北京日报》9.19 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