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本页位置 > 文摘报
《文摘报》

    2011年度“拉斯克奖”颁奖典礼于北京时间9月24日凌晨在纽约隆重举行。拉斯克基金会将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81岁的研究员屠呦呦,以表彰其在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中的贡献。这是“拉斯克奖”设立65年来首次颁予中国科学家。

    疟疾是一种古老而顽固的疾病,传播广泛,致死率高。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古典医书《黄帝内经》就描述了疟疾的发热、寒战等相关症状。

    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12月发布的全球疟疾年度报告显示,就在2009年,全球还有78.1万人死于疟疾。目前最有效的抗疟武器就是青蒿素类药物。

    人类对付疟疾的药物,最初并非来自青蒿,而是源于另一种植物——金鸡纳树。

    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随后,科学家人工合成了奎宁,又找到了奎宁替代物——氯喹。氯喹药物一度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引发疟疾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20世纪60年代初,疟疾再次肆疟东南亚,疫情难以控制。科学家们开始寻找对付这种疾病的新药。

    1967年5月23日,一个集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大项目——“523项目”正式启动,屠呦呦是其中一员。

    那是在1969年1月,时年39岁的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的身份加入“523项目”。此前,美国投入巨额资金,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但没有找到理想的药物;国内多个省份的科研人员已经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屠呦呦首先面临的问题,仍是怎么找药。

    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她查阅经典医书、地方药志,四处走访老中医,做了2000多张资料卡片,最后整理了一个60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的草药《抗疟单验方集》,供研究者进一步发掘。

    1971年,经过反复筛选、试验,屠呦呦领导的研究小组将目光锁定青蒿。

    青蒿是一种菊科草本植物,植株有香气,一岁一枯荣。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在众多中草药中,研究小组发现青蒿对疟疾的抑制率相对较高,能达到68%。然而,之后的重复试验中,青蒿的抑制率反而降低了。

    “我们祖先早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经验。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出来呢?”屠呦呦再次翻阅古代文献寻找答案。《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屠呦呦受到启发,想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

    经过190多次失败后,终于,用乙醚制取的191号样品,对鼠虐猴虐的抑制率达到了100%。1984年,科学家们终于实现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

    (《新华每日电讯》9.25 吕诺 任海军 张严平 郑黎)

    新闻资料

    拉斯克奖

    拉斯克奖由有“现代广告之父”之称的美国广告经理忍阿尔伯特·拉斯克于1946年创立,以表彰在医学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在世科学家、医学研究者和公共服务人员或机构。自创立以来,共有300多位科学家获奖,其中80多位最后获诺贝尔奖。拉斯克奖素有“美国诺贝尔奖”之称。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

[值班总编推荐] 韩国游客涌向上海,这也是一种风景

[值班总编推荐]

[值班总编推荐] 健康生活 ... 健康不是静态,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