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本页位置 > 文摘报
《文摘报》

    檀香山——兴中会诞生地

    檀香山,是孙中山少年求学的地方,革命团体兴中会的诞生地。

    1879年,13岁的孙中山在意奥兰尼中学度过了3年的求学时光。当年的校舍早已不复存在,但这里的师生都以学校出了一位中国革命伟人而骄傲。校园里竖起了一座少年孙中山的铜像——身着中式上衣、圆帽,下裳飘飘,手持厚厚的课本,眉宇间透着刚毅、坚韧,似乎正在大步走向前方……铜像前的地面上,一块铜牌上的中英文清晰可见:“孙逸仙,本校校友,一八八二年毕业。”

    从意奥兰尼中学毕业后,17岁的孙中山进入檀香山瓦胡学院,一个学期后转赴香港。如今,瓦胡学院已成为檀香山帕纳胡中学,也是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母校。孙中山1883年春天在这里读书的教学楼依然屹立,并且仍在作为教学楼使用,朗朗的读书声中仿佛传来了青年孙中山的洪亮声音……

    在檀香山市中心的孙中山纪念公园,同样有一座少年孙中山雕像,旁边的石牌上镌刻着中山对少年时代的回忆:“这是我的夏威夷……我在这里长大和受教育。在这里,我开始懂得什么是现代、文明政府,这样的政府意味着什么。”

    1894年10月,孙中山回到了阔别11年的檀香山。11月24日,在当地华侨何宽的家里创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檀香山的唐人街,几乎处处留有中山先生的革命足迹。1910年3月至5月,孙中山最后一次来到檀香山。当时,他在国王大街177号的好友家中居住了3个月,这所建筑如今仍在,已成为一座华人珠宝店。也是在国王大街上,一座大红门窗的古玩商店,当年曾是同盟会夏威夷分会的秘密活动地点,只不过当时活动的地下室已被废弃。

    槟榔屿——连着辛亥革命

    在马来西亚槟榔屿乔治城(又称槟城)的老城,有一条名叫打铜仔的弯曲小街。据说这条小街得名于当年120号对面的一家马来铜匠店铺。小街上的房屋是连排的两三层小楼,120号是一幢有淡绿色墙面和深棕色木门的老宅,这里就是“孙中山槟城基地纪念馆”。

    100多年前,孙中山曾数次来乔治城,还曾把家眷暂时安顿在这里。1910年,孙中山和他在槟榔屿的支持者们将槟城阅书报社和同盟会南洋总机关部移至这幢小楼。同年,为了募款与号召海外华人加入革命队伍,孙中山与同仁们在这里创办了《光华日报》。

    这幢小楼现在的主人邱思妮女士是位华裔,她也是纪念馆的馆长。邱思妮说,孙中山及其同盟会在乔治城有多处活动地点,这些地点有一些共同之处,即离电车站、火车站或渡口很近,往往开有旁门或后门,便于转移。不少地点还设在多民族混居的地区,以便进出时不易被邻居觉察。打铜仔街120号就有一个后门,可直通后面的穆斯林聚居区。

    经当地很多华人研究者考证,黄花岗72烈士中,至少有13人是来自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其中的罗仲霍来自槟榔屿,另外至少还有3人曾在槟榔屿住过,或是从这里前往广州参加起义。

    1911年12月12日,孙中山在从美国返回中国就任临时大总统的途中,还特地在乔治城做数小时短暂停留。他在英国政府严密保护下,登陆与家人重逢,并与支持者们商讨国策。

    (《人民日报》9.29 陈一鸣 丁刚)

    檀香山——兴中会诞生地

    檀香山,是孙中山少年求学的地方,革命团体兴中会的诞生地。

    1879年,13岁的孙中山在意奥兰尼中学度过了3年的求学时光。当年的校舍早已不复存在,但这里的师生都以学校出了一位中国革命伟人而骄傲。校园里竖起了一座少年孙中山的铜像——身着中式上衣、圆帽,下裳飘飘,手持厚厚的课本,眉宇间透着刚毅、坚韧,似乎正在大步走向前方……铜像前的地面上,一块铜牌上的中英文清晰可见:“孙逸仙,本校校友,一八八二年毕业。”

    从意奥兰尼中学毕业后,17岁的孙中山进入檀香山瓦胡学院,一个学期后转赴香港。如今,瓦胡学院已成为檀香山帕纳胡中学,也是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母校。孙中山1883年春天在这里读书的教学楼依然屹立,并且仍在作为教学楼使用,朗朗的读书声中仿佛传来了青年孙中山的洪亮声音……

    在檀香山市中心的孙中山纪念公园,同样有一座少年孙中山雕像,旁边的石牌上镌刻着中山对少年时代的回忆:“这是我的夏威夷……我在这里长大和受教育。在这里,我开始懂得什么是现代、文明政府,这样的政府意味着什么。”

    1894年10月,孙中山回到了阔别11年的檀香山。11月24日,在当地华侨何宽的家里创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檀香山的唐人街,几乎处处留有中山先生的革命足迹。1910年3月至5月,孙中山最后一次来到檀香山。当时,他在国王大街177号的好友家中居住了3个月,这所建筑如今仍在,已成为一座华人珠宝店。也是在国王大街上,一座大红门窗的古玩商店,当年曾是同盟会夏威夷分会的秘密活动地点,只不过当时活动的地下室已被废弃。

    槟榔屿——连着辛亥革命

    在马来西亚槟榔屿乔治城(又称槟城)的老城,有一条名叫打铜仔的弯曲小街。据说这条小街得名于当年120号对面的一家马来铜匠店铺。小街上的房屋是连排的两三层小楼,120号是一幢有淡绿色墙面和深棕色木门的老宅,这里就是“孙中山槟城基地纪念馆”。

    100多年前,孙中山曾数次来乔治城,还曾把家眷暂时安顿在这里。1910年,孙中山和他在槟榔屿的支持者们将槟城阅书报社和同盟会南洋总机关部移至这幢小楼。同年,为了募款与号召海外华人加入革命队伍,孙中山与同仁们在这里创办了《光华日报》。

    这幢小楼现在的主人邱思妮女士是位华裔,她也是纪念馆的馆长。邱思妮说,孙中山及其同盟会在乔治城有多处活动地点,这些地点有一些共同之处,即离电车站、火车站或渡口很近,往往开有旁门或后门,便于转移。不少地点还设在多民族混居的地区,以便进出时不易被邻居觉察。打铜仔街120号就有一个后门,可直通后面的穆斯林聚居区。

    经当地很多华人研究者考证,黄花岗72烈士中,至少有13人是来自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其中的罗仲霍来自槟榔屿,另外至少还有3人曾在槟榔屿住过,或是从这里前往广州参加起义。

    1911年12月12日,孙中山在从美国返回中国就任临时大总统的途中,还特地在乔治城做数小时短暂停留。他在英国政府严密保护下,登陆与家人重逢,并与支持者们商讨国策。

    (《人民日报》9.29 陈一鸣 丁刚)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

[值班总编推荐] 直播带货虚假宣传何时“下线”

[值班总编推荐]

[值班总编推荐] 坚持高水平开放,共促普惠包容的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