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云集于北京、上海、深圳的阳光私募基金,近期呈现出新苗头:一些私募基金为了节约成本,迎合内地二三线城市客户,主动避开京沪深三地,转而向其他城市寻求发展。
王亦伟(化名)所在的阳光私募公司原本位于上海,业绩平平,在公司的成长过程中成本不断增加,“由于原来的办公地点位于上海的一块繁华区域,光是租写字楼每年的支出就不是一个小数。”再加之其公司的主要客户都来自四川,因此,今年初该私募公司搬迁到了成都。“我们依旧是在城市的最繁华地区,写字楼的租金还不到上海的一半,公司的业绩也比前几年要好。”
私募公司转战二三线城市并非只此一家,9月底河北省省会石家庄诞生首只阳光私募基金,同样引起了市场的关注。
有业内人士表示,京沪深这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资产管理机构众多,私募基金要挖掘新的客户,难度很大,从近期私募基金首发空前低迷就可见一斑。反观二三线城市,居民理财的途径要少很多,加上政策紧缩导致房地产领域的投资机会大大减少,二三线城市的“百万富翁”其实对阳光私募基金存在着很大的潜在需求。
不过,阳光私募进入二三线城市,风险也会增大。
首先,部分二三线城市市场环境不够公开透明,暗藏在私募基金投资热情背后的,是地方政府的信用风险。
其次,尽管二三线城市土地单价低,但地方政府推出的往往是总体量大的综合性项目。随着调控的深入,项目投资周期的拉长、回报率的普遍拉低已经使地产投资项目变得不再那么诱人。
目前,大多数二三线城市的投资者对于私募基金的了解程度并不深,对于阳光私募的风险认识也远远不够。据统计,目前触及清盘红线的私募产品已多达61只,即使是历史业绩很好的产品,也不代表投资短期没有波动风险。另外,投资是“长跑者的运动”,投资者无论是投资哪种基金,短期比排名的方式不可取,更不能抱有暴利想法。
(《参考消息》10.10 陈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