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一个稀松平常的星期天。这一天引人注目的新闻,直到晚上7点才发生: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开始前最后五秒的倒计时结束,人们忽然发现主播台上出现了两张新脸孔:“眼镜哥”郎永淳和“小清新”欧阳夏丹。
为什么是郎永淳、欧阳夏丹?
对于大多数电视机前的普通观众而言,9月25日晚上在《新闻联播》与郎永淳、欧阳夏丹的相遇,是一个偶然。
尽管早在8月初,就有消息传出两人将加盟《新闻联播》成为新“国脸”,但他们究竟会在哪一天完成“首秀”,央视始终没有给出确切讯息。最早向媒体确认联播“换脸”的也非央视,而是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7月底央视举行了一次主持人的全台竞聘,喻国明受邀担任专家评委。
《新闻联播》的竞聘,并不与新闻频道的其他栏目区分开来。喻国明告诉记者,考试的试题涉及三方面:首先是给每个人一段新闻内容进行口播,测试竞聘者对不同题材的表达方式;第二项,是模拟现场直播中的突发状况,比如断线或者画面消失,看主持人的应急能力;第三项,是考察叙事和表达能力,比如用口语化的方式表述一个新闻故事、新闻人物,看是否表达流畅、精要、到位。
录像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在规定时间内,有人没有把话说完,也有一些人对应急情况的反应不太正常。欧阳夏丹和郎永淳表现比较突出,基本没有什么瑕疵。”
确定加盟联播后,郎永淳、欧阳夏丹经历了近两个月的准备。从定妆到试录样片,整个《新闻联播》的技术部门也需要配合新主播做细微调整。
29项“微调”,先易后难
人们意识到《新闻联播》的变化,都是从新主播的露脸开始。
2006年6月5日,当三十出头的康辉和28岁的李梓萌首次出现在《新闻联播》主播台,也曾引起国内外媒体的热议——“康李配”之前,《新闻联播》播音团队已经17年没有更新。
仅仅一年之隔,2007年12月,海霞、郭志坚又分别搭档罗京、李瑞英亮相,很快被称作《新闻联播》“最具亲和力”与“最帅”的主持人。
“国脸”更新释放出变革信号后,观众期待《新闻联播》进一步的调整动作,但却发现它再度迟滞不前。
事实上,这次以主播更新为开端、计划于明年上半年逐渐完成的《新闻联播》改版,在央视内部的表述中,依然被定位为“微调”,尽管主导者列出的调整点足有29项之多。
这29项包括什么?少量信息在面对广告客户的央视2012年节目资源推介会上被披露:明年《新闻联播》将以迁入新台址为契机,在节目片头、演播室等主要包装形态上做出调整,改版后的《新闻联播》会使用更加炫目的摄影棚,开播画面增加3D立体效果,由作曲家孟卫东创作的节目片头曲可能告别荧幕——这些都属于节目样态上一目了然的改变。
更进一步的,是整个《新闻联播》报道文风的调整。节目的编排、节奏也有改变的余地,比如增加国际新闻的比重,减少一般性的报道,腾出时间来放大重点报道。《新闻联播》还要引入央视特有的评论员制度,这意味着未来评论员们可能在《新闻联播》中露脸。
先易后难,是《新闻联播》改版的路径与策略。
要和微博、市场媒体态度不同
1990年代,央视曾是整个中国新闻界改革的先锋,推出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等一系列开风气之先的栏目。而现在,它由前沿退至后场,在传媒研究者展江看来,央视的新闻理念甚至已滞后了。
办报多年,因担任特约评论员而接近央视的杨禹认为,这两年央视在做的事,核心诉求是跟上时代,“央视新闻不一定要领先于时代的舆论风向,但它不能掉队。”
“1993年为什么央视新闻能当前锋?是因为那时候所有媒体都要解决一个问题:贴近受众。谁最能贴近呢?电视新闻是最容易做到的。而现在,社会现实和舆论环境都变了,媒体在复杂的利益纠结中,要去协调、引导,此时央视承担的最重要使命不是去突破,而是做制衡。”杨禹说,在舆论场中,微博有微博的态度,市场化媒体有市场化媒体的态度,这时候也需要有一个国家电视台的态度,这样整个舆论场提供给受众的是相互制衡的诸多态度。“我觉得这就是央视新闻存在的价值。”
微博兴起、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的确使央视与整个电视新闻界真切地意识到挑战。今年9月27日在四川成都召开的“全国电视新闻年会”的两项议题之一,就是“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怎么办”。会议还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下怎样做好正面报道”。
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新闻联播》,改版的方向,必然成为此一命题的风向标,直接影响各地方台新闻报道方式的调整。
《新闻联播》本来就可看作中央台和所有省级电视台合办的栏目,是大家共同的平台。从1981年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都被规定为“中央电视台的集体记者”,有责任、有义务向中央电视台供稿;而且各台必须转播央视《新闻联播》。但地方台最看重的,始终是本省新闻入选《新闻联播》的数量。
不再以说教者自居
《新闻联播》创办之初,中央台自己的采编能力不足,更多是求地方台多给它供稿,而现在是各地方求它上稿,“每天排队想上《新闻联播》的稿子多得不行。都想上,只能拼新闻的实力,看谁新闻质量好、敏感度高、时效强。央视需要什么东西,如果你能够早一点预判、感觉的话,准备好,当然对竞争有利。”湖南卫视新闻中心对外报道部负责人高金华说。
这一次高金华的“预判”很准。从年初开始,他已领悟到今年《新闻联播》的关键词在一个“亲”字,而这一点也在本次联播的改版中显现出来:“希望增强新闻的亲近感,拉近跟观众的距离。从中央要求走基层,到轻松、快乐语调,问候语的出现,都是为了亲近感。可能《新闻联播》一直是以权威自居,高高在上,好像自己是说教者,年轻人不太接受这种方式。这也要求它改变。一个媒体具有吸引力才能有影响力,不能吸引人家了,就没有引导力了。”
高金华依然认为此轮联播改版“形式重于内容”。湖南卫视新闻中心主任杨壮也持同样的观点。在9月27日的成都会议上,针对央视《新闻联播》改版的29条,杨壮说:“从重口味变成小清新也好,还是改包装、改形式也好,我觉得《新闻联播》作为国家媒体的第一栏目,最关键的一点,还是要构建或重建公信力。”
(《看天下》2011年第27期 喻盈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