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车开道,一直开进了中央电视台。从上面下来的不是什么重要人物,而是新闻胶片。洗印工人已经做好准备,胶片迅速被洗印出来,“然后由编辑一点一点地把它剪接起来,同时文稿编辑就写稿子,然后马上播出。”据介绍,《新闻联播》刚开办的那几年,这样的场景经常出现。
一开始,它还不叫《新闻联播》,而是叫《全国电视新闻节目联播》,1976年7月1日开播。新闻片由全国各地电视台提供。
经过近两年的试播,1978年《新闻联播》正式开播,原来冗长的名字被弃用。当时还没有中央电视台,这档节目是在北京电视台播出。《新闻联播》正式开播三个多月后,1978年4月18日,据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办公室下发的第001号文件,北京电视台才正式改名为“中国中央电视台”,对外简称CCTV。
当时的《新闻联播》并没有受到今天这般重视。情况在1980年11月发生了变化。《新闻联播》陆续播出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审判林彪、江青反党集团的报道,一时万人空巷,创造了《新闻联播》历史上的第一个收视高峰。亿万观众第一次通过电视新闻共同目睹了国家重大时政事件,电视新闻的独特优势和巨大影响力开始为人瞩目。
第二年4月,全国电视新闻工作座谈会在青岛召开。就是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都是中央台的集体记者,有责任、有义务向中央台提供新闻,并必须转播《新闻联播》节目”。由此,《新闻联播》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
1982年9月1日,恰逢中共十二大召开,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明确指示,将重大新闻的发布时间从20点提前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19点,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新闻联播》权威严肃、及时迅捷的形象和上情下达的角色开始确立。
也因此,《新闻联播》的政治意味愈渐浓厚,形式内容也逐渐确立下来。以党和国家领导人当日活动为头条,25分钟国内新闻、5分钟国际新闻;主持人播音要“字正腔圆”、“庄严”、“严谨”;16秒的《新闻联播》片头曲,从1988年3月起沿用至今,从未改变;甚至连主持人的服装、发型都很少出现变化。
对许多人而言,《新闻联播》就是中国政治生活的一面镜子,一个晴雨表。“我们就像解读密码一样看《新闻联播》。”一位西方驻华媒体记者表示,在看《新闻联播》时,主持人播音时的语气,都会成为他们重点分析的“蛛丝马迹”。此外,有关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新闻和报道细节,也是很多外国机构研究的重点。
并非只有关心政治的人才看《新闻联播》。《华盛顿邮报》一篇文章就将新闻联播的观众群定位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富有的商人,原因是“商人需要了解政府政策的变化”。一条名为《浙商理财22条军规》的帖子曾在网上流传,披露了浙商理财的一些秘招。这“22条军规”中,位列第一的就是收看新闻联播。
2006年,当康辉和李梓萌第一次出现在《新闻联播》画面中,他们播报新闻的方式引发许多人讨论。“我的天哪,他们居然面带微笑播新闻了。”一位网友在天涯论坛上发出如此惊叹。
改革来源于收视率的压力。开播之初,超过50%的收视率,到现在已经降到个位数。东方卫视、凤凰卫视的新闻节目,正在对包括《新闻联播》在内的央视新闻造成冲击。但另一部分改革动力,也源自央视自己的追求。
最近,央视又再次宣布,要对《新闻联播》进行改版。《经济观察报》记者朱冲对此并不抱太大希望,“改版,显然不只是换几个年轻的面孔,不只是播报时语速变快了,面部表情不那么死板了等表面现象。”他说,最重要的内容,不应该是这些,而是,“《新闻联播》报道新闻的原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