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7年夏,赵忠尧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导师就是该校校长、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密立根。密立根给赵忠尧研究的题目是“硬r射线通过物质时的吸收系数”。由于赵忠尧的论文逻辑严密,被评为优等,该论文刊登在1930年5月美国的“国家科学院院报”上。
赵忠尧利用自己亲手制造的仪器,用天然放射性的一种被称为“硬”r射线的高能量光子束,在重金属元素中观测到正物质和反物质成对地产生,造成了“反常吸收”现象。如果正物质和反物质互相碰撞,就会产生“湮灭”反应,变成了光子,这是一种没有方向、被“软”化了的“r”射线。光子束的能量比原来小了,这种“软”r射线光子的质量恰好是电子的静止质量。
这是具有划时代的重大科学贡献,赵忠尧本应因他的重大发现在三十年代获得诺贝尔奖。
可是,赵忠尧没有像他后来的学生杨振宁和李政道那么幸运。杨振宁和李政道在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时,碰到了一位好“师姐”——南京前中央大学毕业、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1957年,她设计了一个钴核子衰变实验,证实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定律,从而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人在1957年双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赵忠尧的发现也有两位同道对此进行过验证,但遗憾的是他们没有做出与赵忠尧相同的结果。后来证明:一个做错了;一个设备灵敏度不够。由于他们错误的结论,使诺贝尔奖与赵忠尧失之交臂。
两年之后,赵忠尧的同学安德逊在威尔逊云雾室中观测到正电子的足迹。为此,安德逊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前诺贝尔物理奖委员会主任爱克斯朋教授在其著作中曾专门提到赵忠尧这一历史功绩,告诉人们这是一桩“很令人不安的、没法再弥补的疏漏”。他指出,赵忠尧先生观察到的没有方向性,实际上是由正负电子湮灭出来的,相对“软”的r射线的能量恰好是电子的静质量、是对正电子质量的最早的一次测量。凭这一成就,赵忠尧先生完全应该得到诺贝尔物理奖。
(《新民晚报》10.16 冯泽君)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