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旧名浯洲。因与厦门共扼福建东南海口,有“固若金汤,雄镇海门”之称,故得名“金门”。1958年8月23日,震惊中外的“金门炮战”爆发,小小金门一夕成名。今天,硝烟散去,铸剑为犁。昔日烽火连天的军事前沿,已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地标。
金门诸岛包括金门岛(大金门)、烈屿(小金门)、大担、二担(台湾称大胆、二胆)和大嶝、小嶝、角屿等12个岛屿,总面积约为176平方公里,其中大嶝、小嶝、角屿现由祖国大陆管辖。退潮时,金门马山距厦门角屿岛只有1800米,离台湾本岛倒有近200海里之遥。
在有记载的1600多年金门历史中,战乱阴影始终挥之不去。1949年国民党军队退守台湾后,更是将邻近大陆的金门、马祖等外岛视为“反攻大陆”的“军事跳板”。时至今日,金门大小道路尽头随处可见的迷彩反空降堡,海滩上反登陆的“轨条材”,农田里直刺天空的“反空降桩”,遍布全岛的废碉堡和坑道,仍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历史,也构成了金门独特的战地旅游资源。
踏上这块曾经风云激荡的土地,随处可感受到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与脉动。今年8月1日起,台湾岛内唯一的坑道式炮阵地“狮山炮阵地”全面向大陆游客开放,阵地内的“震东坑道”全长508米。耗时5年、由人工开凿而成的翟山坑道,原做登陆小艇回转及补给人员、物资之用,可容纳42艘小艇停泊,废弃后正式开放民众观光。
在8·23战史馆和古宁头战史馆,倾听另一个版本的历史事件诠释,对于大陆民众来说是一个奇特的体验,娓娓道来的导览小姐得知有听众来自大陆,表情有点尴尬。公园草地上展示的各式飞机大炮,已经成为嬉戏孩童的“大玩具”;当年对岸打来的炮弹,被金门人拿来制成“金门菜刀”,与高粱酒、贡糖并称“金门三宝”,成为对岸游客钟爱的旅游纪念品,生动诠释了“铸剑为犁”的深刻含义。
其实,金门不止有战地文化。
天蓝海碧、候鸟翻飞,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确实,如果远离战地遗迹,金门给人的印象,恍若世外桃源。城区没有高楼大厦和密集人流,公路上久久才看见一辆公共汽车,路旁的草丛里,不时有黄牛悠闲走过。乡间则多见红瓦、砖墙的闽南建筑,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始建于清光绪26年的“山后十八间大厝”,也就是现在的 “金门民俗文化村”。全村住宅、家祠及学堂共18栋,依山面海而筑,全部房舍均采闽南传统二进式建筑,建造精细,古意盎然,堪称闽南传统聚落的经典之作。类似这样保存完好的村落,在金门还有很多。
从两岸对峙的前沿到两岸交流的急先锋、试验田,金门的今昔,令人嘘唏又期待。(《人民日报》8.26 王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