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前,孙中山组织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凭吊辛亥革命遗址,重温那段烽火硝烟的岁月。
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推翻清王朝,领导和组织了一系列起义,多以失败或流产而告终。但他不为挫折所动摇,“生平所志,以革命为唯一之天职”。公元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经战一夜,尽管清军多有死伤,但终因寡不敌众而起义失败,共57人战死,29人被捕遇难。
其中,林觉民起义前写下《与妻书》,要妻“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表现了革命党人“为天下人”而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
烈士遗体被弃置咨议局门前,革命党人潘达微收敛72具遗体,安葬于广州东郊白云山麓黄花岗,故史称此次起义为“黄花岗起义”。中华民国成立后,广东军政府拨款修建墓园。后向海内外募捐增建,至1935年基本建成。
墓园规模宏大,主要建筑集中于南北中轴线上。墓门为仿凯旋门式牌坊,上嵌孙中山所题“浩气长存”金色大字。中央建碑亭,亭顶状若悬钟,意寓争取自由的警钟。亭内立“七十二烈士之墓”碑。
墓冢后建章炳麟所书“缔结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坊东西两侧各设螺旋式梯级抵达坊上。坊上以海外赤子所献72方青石叠砌为崇山,象征72位烈士英灵长存。山顶矗立自由神雕像,高擎火炬。坊后有“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丰碑,翔实记述起义经过。
墓冢右侧一棵苍松,为1912年孙中山亲手所植,高大挺拔,今已蓊郁如盖了。
武昌首义之地
辛亥革命第一枪因在武昌打响,故称武汉为辛亥革命首义之地。
当时孙中山在海外忙于筹款,黄兴也未赶到,起义军便推出协统黎元洪。而黎元洪毫无革命思想,“被”推上鄂军都督位置。起义第二天,革命党人和起义士兵云集省咨议局,宣布成立湖北军政府,且发布第一号布告,废除清宣统年号,开启了划时代的“民国之门”。
在武昌首义路南端,至今保存着湖北军政府旧址,又称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是一组绿树掩映的红色楼房,俗称红楼。红楼建于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为清政府所设湖北省咨议局。整个院落宽敞宏大,主楼为二层楼房,砖木结构,石砌台基,红砖筑墙,檐上垒女儿墙。红瓦覆顶,楼顶正中矗“圭”字形望楼,原为穹隆顶,1911年12月被清军炮弹击毁。整座建筑仿西方行政大厦建造,典雅庄重。
楼前辟广场及花坛喷泉,广场中央耸立着1931年所铸孙中山铜像,身着长袍,左手执杖,右手持帽,面南而立,凝视远方。南端树“拜将台”纪念碑,正面镌刻“拜将台辛亥首义鄂军都督黎元洪任黄兴为总司令在此授印”字迹。黄兴在辛亥革命中追随孙中山,尤其在武汉起义群龙无首之时,一路乔装打扮,乘船赶赴武汉,部署对清军的反击战。黎元洪拜黄兴为战时总司令,黄临危受命,呕心沥血于共和大业。
红楼现已辟作纪念馆,悬挂着“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匾额,由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题写。馆内复原了军政府大门、会堂、黎元洪起居室及会客室、孙中山驻鄂会客室、黄兴召开军事会议室等,以大量图片、文字及实物,展示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情景。
南京临时大总统办公旧址
当“武昌为革命党占领”时,孙中山正在美国丹佛。这时,国内形势复杂,革命党人急切盼望孙中山回国主持大计,他于1911年12月回到祖国。时值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前夕,总统人选争论不一。孙中山海外归来,自是众望所归。而武昌起义得到全国大多省份响应,相继有湖南、陕西、江西、云南等17省宣布独立。17省代表聚集南京,举行代表会议,以每省一票方式,选举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以16票绝对优势当选。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表示要“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
孙中山就任之地,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建于明洪武初年。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成祖朱棣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辟原汉王府东半部为“新汉王府”。府第设西园,且以朱高煦之“煦”字为园名。
煦园以太平湖为中心,湖中及周围有不系舟、漪澜阁、忘飞阁、夕佳楼、鸳鸯亭、花厅、桐音馆、东水榭等建筑,是一座别具特色的江南古典园林。
湖西岸,有一座别院,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孙中山在此设临时大总统办公处,壁上悬挂手书“奋斗”横幅,还有办公桌、书架等物。西三间为总长会议室,穿堂东第一间为小会议室兼作总统会客室,内有会议桌,壁上悬挂就职誓词及辛亥革命纪念照片。
园东北一座跨院,为孙中山卧室,中式3开间2层小楼,陈设简朴。煦园作为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旧址,后又成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所在地,今已恢复原貌。 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虽然仅短短3个月时间,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许多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民主政治及文化教育的法令,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深远影响。孙中山平时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不谋私利,如兄长孙眉曾为革命捐出全部家产,有人推举其出任广东都督,孙中山却毅然拒绝推举和请求。孙中山在总统任内不领薪俸,更无法置家产,唯一财产是海外华侨赠与的一栋小楼。后为筹集革命经费,曾3次将小楼抵押出去。
广州大元帅府
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实现国家统一,三次在广州建立革命政府,其中两次建立大元帅府。
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广州开展护法运动,8月举行“国会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9月“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借广东士敏土厂设大元帅府。后护法运动失败。1920年11月,孙中山再回广州,组织中华民国政府,次年就任非常大总统,要“竭志尽诚以救民国,破除障碍,促成统一,巩固共和基础”,决定北伐。1922年6月陈炯明武装叛变,孙中山冒枪林弹雨突围,只得再度离开广州。在屡受挫折彷徨苦闷中,孙中山继续寻求救国之道。
1923年2月,孙中山重返广州,随即建立陆海军大元帅府,4月迁至广东士敏土厂办公,直到1925年7月国民政府成立才结束。
作为大元帅府所在地的广东士敏土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是当时我国第二大水泥厂。旧址现保留两幢主体大楼,为三层混合结构,上置百叶门窗、花瓶护栏等,富有岭南建筑特色。而券拱式设计,又具西方建筑特点,可谓中西建筑艺术的结合了。历经百年沧桑,主楼仍坚固如初。现在,南楼为“帅府百年”陈列,重现先生当年办公及生活情景;北楼为“孙中山在广州三次建立革命政权”陈列。
孙中山去世后,这里曾作为国父文化教育馆两广分馆、国父纪念馆。1998年筹建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经维修复原,2001年向社会开放。2010年扩建大元帅府广场,并对纪念馆进行修葺,成为珠江边上一道凝重的风景。
(《人民日报·海外版》9.9 柴福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