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人相重,那一份情感是能触摸的,那一种患难之交是能感知的。
说到文化人之间的友情往来,实际上也繁复多样。譬如,“伪友”乃以利相交者,“雅友”乃切磋辞章者,“挚友”乃心心相印者,“诤友”乃直言规谏者,“畏友”乃品行端正者。
通常的情况是,当外界风和日丽、个人事顺心舒之际,朋侪杯酒言欢,能感受情谊的温暖;一旦人生转顺为逆,或双方荣枯各异,则才是考验友情、检测人性的试金石。真正的文人相重,此时不会随风而偃,而凸显纯金般的质地。
校友贺捷生曾跟我们谈到一段往事:上个世纪中叶,北大卷入政治风暴,最著名的是校长马寅初因“新人口论”而遭到粗暴的批判,校长不让当了,“赋闲”在家。“批马”闹剧搞得许多人避之唯恐不及,学历史的贺捷生不信那个邪,执意想去看望马寅初,但北大校卫不允。贺捷生急了,就求助其父贺龙元帅。贺龙说得干脆:“学生去看望校长是应该的,去看!另外,不带点东西,失礼。”那时正值困难时期,贺捷生带着自己省下的两个包子、两个桔子直奔马老府上。师生相互体惜,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是多么珍贵。
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爱憎分明,但对左翼青年作家极重友情。他对左联五烈士的哀思,他对落难中的萧红的扶助,均为世人知晓。他对丁玲的友情也当记上重重一笔。
1933年5月,丁玲在上海昆山路寓所被特务绑架,后又一度盛传被害。鲁迅得悉后,在同年9月的《涛声》上发表了《悼丁君》一诗,寄托对丁玲的无限思念。不仅如此,鲁迅还在当年冬日冒雪走访了丁玲所著《母亲》一书的责任编辑赵家璧,就丁玲稿费一事做了周全的交代,让丁玲母亲蒋慕唐老太太的生活有所补贴。丁玲半个世纪后才得知此事,感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
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诗友之间相互唱和的佳话,这一文脉也延续至今。
“文革”期间,友人之间的交往被割断,曾经同在清华大学外文系求过学的诗人王辛笛和学者钱锺书,于南北两地同时遭劫患难,杳无音信。沉寂中的王辛笛按捺不住思友之情,在1973年春写了七绝《寄钱锺书杨绛学长》二首投石问路,几经周折,想不到真和老友联系上了,钱锺书于1974年春写了七律《老至》,王辛笛接读之后欣喜若狂,诗兴大发,一口气唱和了三首七律。两位老人虽已先后驾鹤西去,但故人相濡以沫之诗谊,当可与世长存。
俗话说“文人相轻,自古已然”。看来应当易“文人相轻”为“文人相亲”、“文人相重”——特别是在已经太多太多“失去”的当下,“友谊”、“敬畏”、“诚信”更显得重要。
(《新民晚报》11.18)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