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私塾启蒙
7岁那年,孙中山进入设在家乡翠亨村的冯氏宗祠私塾念书。在那里,他每天从早到晚除了学习写字,就是囫囵吞枣地背诵《三字经》、《千字文》这类古文书本。对这些课文,塾师不作任何讲解,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学生一字不漏地背诵。对这种食而不化的传统教学方式,孙中山很不喜欢。
唯一能使他开心的事,就只有听人讲说洪秀全、杨秀清的故事,太平天国中的英雄形象,在他幼小的心灵激起阵阵波澜。
远渡重洋
1878年5月,孙中山的母亲要去美国檀香山探望大儿子孙眉,她带孙中山一同前往。
刚到檀香山,孙眉让弟弟去他的商店里当店员。店务之余,孙中山勤奋地学习商业会计业务,并认真地补习算术,很快就通晓了珠算和簿记。不久,他又学会了土著居民的方言,能跟当地的顾客们顺利交谈。孙中山聪慧好学和刻苦上进的精神,获得了哥哥的赞扬。
孙眉决定让弟弟受到更好的教育,将孙中山送进英国基督教监理会办的一所男子中学就读。
为了学习新的知识,孙中山顽强地攻读英语,三年后毕业时,他的英文成绩为全班之冠,获得了学校英文文法的二等奖。
避走香港
1883年,孙中山进入奥阿厚学院读预科班。宗教教育在这所学校里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孙中山渐渐地热心于圣经学习和参加宗教活动,并产生了入教的念头。孙眉得知这件事后,大为震怒,将孙中山遣送回老家。
回到故里后,孙中山除了帮助家里做农活、自修国语,就是在村民中宣传社会改革,抨击腐败的政治和落后的习俗。孙中山发现,阻碍农民反抗压迫、使他们苟安于不幸生活的原因之一,是他们迷信神灵。翠亨村人最尊崇的神是村里北极殿的北方真武玄天大帝。于是,孙中山带朋友冲进庙里,砸掉了北极帝君向上指的手指,刮掉金花夫人脸上的油彩。他们的行动被看庙人发现,孙中山被赶来的村民当场捉住。
孙中山灭神的消息在村里传开,全村惊恐万状。后来,村长责令大逆不道的孙中山离开翠亨村,以示对他的处罚。
入教基督
17岁的孙中山于1883年11月来到香港就学躲避。孙中山进入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办的一所中学——拔萃书院读英文,课余时,请香港济会堂长区凤墀补习中文。
胸怀救国之志的孙中山,看到信奉基督教的西方国家在物质文明方面所取得的进步,认为基督教救世的宗旨有一定的道理,遂决定参加基督教,成了一名基督教徒。
在拔萃书院,孙中山以勤学好问和知识广博而赢得了大家的钦佩,同学们送给他一个绰号叫“通天晓”。在刻苦求学的同时,孙中山还时刻关注着国内的情况。
1885年4月,孙中山返回老家。孙眉想用结婚来约束执拗的弟弟。不满19岁的孙中山遵从父母的意思,同当地商人的女儿卢慕贞结婚。后来,卢氏为孙中山生了儿子孙科,女儿金琰、金琬。
再赴香港
婚后不久,孙中山便再赴香港,进入中央书院读书,学完了中学课程。
后来,孙中山在一位姓杜的老师的启发下,决定学医,他认为“医亦救人之术”。不久便进入广州博济医院附属的南华医学堂学医。
1887年1月,香港爱丽斯医院内设的西医书院招收懂中英两门语言的新生,孙中山被录取。这是一所设备完善,师资水平很高的医学高等学校,孙中山在西医书院学习了整整五年。五年的求学生活中,他广泛阅读了医学本科及西方国家的政治、军事、历史、物理、农学等书籍。
1892年7月,孙中山在第五年考试中名列全年级第一名,总成绩“最优秀”。
孙中山积极向西方学习,接受中西教育长达20年之久,同时他也苦苦探求救国救民真理良久,26岁时,他结束了求学生涯,从此胸怀救国救民众于水火的大志,踏入了纷繁、动荡的社会,开始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革命生涯。
(《党史纵横》2011年第10期 庚辰)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