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大学教授怎么能这样
11月7日,《南方人物周刊》记者曹林华拨通了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的手机。表明采访意图,电话那头的孔庆东只说了一句:“去他妈的,我才不接受你们汉奸媒体的采访。”就挂了电话。
“不久,孔庆发来一条短信说‘你们刊物得罪我,大大的,我不针对你个人,望你谅解’。”曹林华回忆说。
之后,两人互发了几条短信,孔庆东最后说:采访就看以后的缘分吧。
当天15点21分,孔庆东在新浪微博上发布了那个随后掀起轩然大波的“国骂排比句”。实际上,这个排比句中的后两句脏话,孔庆东并未在电话中对记者说,而是孔自己事后的演绎。
“一个大学教授怎么能这样呢?”曹林华反问自己。
孔庆东骂人事件被网友调侃为“三妈事件”。舆论也大致分为“教授不该骂人”和“记者该骂”两派观点。
“情急之下人会失态,骂脏话什么的,这至少是没有修养的。孔庆东的可恶在于不仅把这个话搬到微博上,而且还加以夸张、演绎、强化,他这就是挑衅社会公共伦理,挑衅社会对道德的承受底线。”清华大学教授肖鹰说。他曾和孔庆东是北大研究生同级不同班的同学,近两年一直关注孔的言行。
与此同时,孔庆东曾经的学生和“粉丝们”也默默地关注着事态发展。
“挺孔”和“倒孔”
面对外界公众的热议,北大学生肖涛决定发声。就在“孔庆东骂人”一事发生四天后,11月11日晚,肖涛在北大论坛上通过“站内信件”的方式给校长写信,论坛用户都可以看到信件内容。
这封321个字的邮件有一个冗长的标题:《应惩戒公开宣扬暴力的北大名教授孔庆东》。肖涛写道:“北大中文系孔庆东教授爆粗口应受到谴责,但更严重的问题是他多次在公共领域宣扬暴力。”他列举了孔庆东几次激烈的言论,如“(2011年5月31日)公开在网站视频上说,把这个人(网友)的真名实姓查出来,直接干掉不就完了嘛”等等。希望“北大校委会应依据相关规定约束和惩戒孔庆东,以防止更严重事故的发生。”
实际上,信中未提到“开除”或“辞退”的字眼。但是媒体的提炼似乎有些曲解了肖涛的本意。“报纸报道有些偏差。我的原意是请北大校务会(学校领导层)启动调查程序,不光是针对孔老师的这件事,是针对这几年来的事情。”肖涛说。
在此之前,支持孔庆东的学生已经率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11月11日上午,stonetree(小甜甜)以同样的方式给校方写了一封标题为《建议北大保护孔庆东教授——当代的鲁迅》的信件。
强调“开除”二字的是北大理科博士王化空(化名)。最初,他认为孔“有辱斯文的粗口”会遭到大多数人的批评。但是他在门户网站上发现,支持孔庆东的网友留言很多。“后来,我看到北大论坛上有人说反对开除孔庆东,这个刺激我了……一时冲动,我写了开除,但静下来想了,开除还是过分了。”
纷乱的争论之下,在记者采访的北大学生中,实际上没人希望孔庆东真的被开除。无论是“挺孔”还是“倒孔”的学生,都希望北大的老师不要再用“粗口和扣帽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立场。
从“侠气”到“匪气”
孔庆东的课曾给北大社会学系学生周志井(化名)留下深刻印象,第一是人山人海的听众;第二是孔庆东“讲得好、很客观、不带个人好恶”。
这也是很多熟悉孔庆东的人对其早期的印象。“他有名士之风,凡事以理服人,爱开玩笑,也很聪明,人很和善,并不是现在媒体上的样子。合作过程中,与孔沟通起来没有任何障碍,也没有架子,从未见他骂人。”孔庆东一本畅销书的责编张力(化名)说,“其实他内心中还是一个有强烈民族自尊感的人,对于现实忧心忡忡。”
至少在2004年之前,孔庆东给周围人的印象还不像现在这样极端。
孔庆东的成名始于1990年代末期。出版人贺雄飞将孔在内的数位学者的随笔以“草原部落——黑马文丛”的名义推出,并把孔庆东的气质提炼为“北大醉侠”的概念。很快,那本著名的《47楼207》红遍大江南北。可没过多久,贺雄飞发现,孔的侠气似乎变成了“土匪气”。
这样的转变尤其体现在后来孔庆东作为嘉宾主持的一档网络视频节目中。孔多次直斥与自己观点相反的人们为“汉奸”、“卖国贼”,并要将之“消灭”。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