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一处墓地内铺满松枝的墓穴
每年11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德国祭奠死者的日子。这一天人们通常要穿上十分庄重的服装,虔诚地先去教堂做礼拜,然后带上准备好的松枝、蜡烛和鲜花前往祖先或亲人的墓地扫墓祭奠,表达对先人和亲友的怀念。
德国大多数墓地都坐落在市内或居民区内,整个墓地给人优美、宁静的感觉,丝毫没有东方传统文化中“墓冢”给人的“阴风凄雨、蒿草厉鬼”的感觉。德国墓地的独特设计和植被布局,使墓地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柏林市中心的一处墓地。冬季降临,落叶满园,祭奠的人们先扫去墓碑四周的落叶,将松枝铺盖在墓石上,再摆上鲜花和蜡烛,然后静默祈祷。据说,在墓石上铺盖松枝是为了让逝者不受冬天寒冷之苦。
德国墓地文化已有几百年的历史。16、17世纪时,墓地只是在掩埋棺材的上方树立一块墓碑,墓碑上记载着逝者生前的职业、官衔和喜好。从17世纪中叶起,为了祛除尸体腐臭味,人们开始在墓园里栽种各种植物。18世纪以来,就有了专门设计墓地的工程师和设计墓园景观、植物的花卉师,花卉、植被、装饰品和墓碑的种类、造型和比例都有严格的专业要求。通常一块墓地会用60%的面积铺设草坪,25%的面积上种冬青或松柏等绿植,余下的15%用来栽种需要经常更换的花卉。
德国墓地的墓碑造型各异,大小不一,很少有雷同的,墓志铭通常简明扼要,一般只有逝者的姓名、出生和逝世时间。在墓地里驻足,会产生许多联想,感觉到墓碑就是一种文化,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墓碑。在我们造访的墓园里,有很多的墓碑已字迹斑驳,无法辨认,但后人并不会特别去装饰或者重刻,用管理人员的话说,墓碑就好比人的一生,会经受风雨和坎坷。
德国人通常认为,墓园是最富于文化色彩的地方,也是最美和最绿的地方。
(《光明日报》11.28 柴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