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排中为梁从诫,右一为作者
名人的长子长孙1950年夏,新中国成立后高等学校第一次统一招考新生,我被清华历史系录取。报到那天,我到历史系新生接待站时,一位眉清目秀、举止潇洒的年轻人朝我走来,热情地问了我的姓名后,即自我介绍他也是历史系新生,叫梁从诫(1932~2010),并说我同他分在善斋二楼的同一间宿舍(当时清华本科生都是两人住一室)。接着他就帮我办完入学手续,提起行李,一同到了我们的寝室。
他的床铺早已铺好,在帮我整理床铺时,他告诉我,他家就住在清华园,父母都在清华工作。我当时一点也没有想到他是鼎鼎大名的梁启超的长孙,梁思成、林徽因的长子。这些情况是不久后系里同学告诉我的。他对一般人从来不主动谈自己的身世。从此,我们两人在清华同室居住,同班学习整整两年。
在我们班7人中,梁从诫年龄较小,但在政治上比我们成熟。当时团员还很少,在我们班,他是唯一的团员。他不但政治上先进,学习上优秀,而且待人热情,群众关系很好。
梁从诫由于一家三代都是清华人,在清华园里熟人很多,人脉关系极广。他当时的女朋友周如枚是周培源先生的长女。他们两人的结合,把清华园里曾广为传颂的两组三角恋直接连接起来。很多人都知道,早年梁思成、金岳霖都喜欢林徽因;周培源、陈岱孙都喜欢王蒂潋(据说当时是某高校校花,后来任清华附中英语老师)。在梁与林、周与王相继结婚后,金、陈两位先生都终身未娶。更令人称颂的是,金岳霖与梁思成一家,陈岱孙与周培源一家,都亲密无间。
申请转系未果
解放初期,清华大学实行校务委员会负责制,陈岱孙、金岳霖以及梁思成、周培源等先生都是委员,梁从诫与他们的关系都很亲密。但是他并未从中得到过任何特殊的照顾。这从梁从诫转系未成这件事上可以证实。
梁从诫的父母梁思成、林徽因都是我国现代建筑学的奠基人,他们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继承这项事业。梁从诫这个名字就寄托了这种期望。原来我国在北宋时期曾出过一个名叫李诫的大建筑学家,他的名著《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学著作。梁、林将他们1932年出生的儿子取名为从诫,即师从李诫之意。梁从诫在这种家庭氛围中,从小耳濡目染,自然也喜好建筑设计。因此,他报考大学时的第一志愿自然是清华大学建筑学系。但由于总分比清华建筑系的录取线低了8分,结果按第二志愿录取清华历史系。他当然深感遗憾,父母也有些失望。
不过,清华历来有一项不成文的传统,即新生入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如果自己觉得或者老师发现不适合学习现在的专业,可以申请转到别的合适的专业。
按照过去的传统,以梁从诫的情况,申请转到建筑系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从1950年起,大学生也实行统一招考,统一分配。教育部规定,新生入学后,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得转系转学。但对于哪种情况,才属于特殊情况,又缺乏具体标准。
学校在讨论中,有人提出像梁从诫的情况算不算特殊情况。据说,金岳霖先生认为,梁从诫只是总分差了几分,他对建筑学有特殊的爱好和才能,学建筑学可以更好地发挥他的特长,应该批准他转学。但时任副教务长的周培源先生却认为,梁从诫的情况并不算太特殊。类似他的还有一些,如果都批准,不符合一般不得转系的规定。听说,为此两人曾当面大吵,还拍了桌子。结果,多数同意周培源的意见,梁从诫未被批准转系。
从“梁三子”到“自然之友”
梁从诫于1954年从清华历史系毕业后,曾师从陈翰笙先生攻读世界史研究生,毕业后赴云南大学历史系任教。1962年回到北京,在国际关系研究所从事世界史研究。“文化大革命”期间,梁从诫被诬为“梁三子”(保皇党的孙子、反动学术权威的儿子、修正主义的苗子),进行残酷批斗,后下放到江西某“五七干校”劳动近10年。1978年才回到北京,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任编辑,创办《百科知识》及《知识分子》杂志。
1988年,他毅然辞去公职,应聘到中国文化书院任导师。
1993年,梁从诫创建并领导我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为了环保,他在北京市内活动大多骑自行车,以致一次骑车去政协开会,竟被门卫挡驾。
他为保护云南金丝猴赖以生存的原始森林,而向新闻媒体和中央领导呼吁;为拯救濒于灭绝的可可西里藏羚羊而致函来华访问的英国首相布莱尔,请求设法制止英国的藏羚羊绒贸易。布莱尔当天即回信表示支持,并于次日与他会见畅谈。他多次在政协会上提出建议,将污染大户首钢迁出北京,如今终于实现。由于对我国环保事业的卓越贡献,梁从诫曾获得国内外数十种奖项。
梁从诫生前曾自嘲他们家“三代都是失败者”,而且“一代不如一代”。我却认为,他们家三代都是领风气之先,在不同领域都给中国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只是由于受到各种各样的阻遏,他们的积极作用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而已!
(《百年潮》2011年第10期 周承恩)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