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下第一名社”美誉的西泠印社已有107年历史,一直以来,它都为延续传统文化香火而默默耕耘,与烦嚣的都市生活鲜有“交集”。但最近,饶宗颐成为其第七任社长的新闻却将这个低调的文人社团拉入人们的眼帘。
西泠印社创立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吴隐、叶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专业学术团体,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篆刻艺术”的传承代表组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泠印社成立的年代,正是西学涌入中国的时候。“当时的创立者完全出于一种非功利的目的,创立了西泠印社,来关心这些被看作是迂腐不堪的金石篆刻。在那时,他们的价值观是与众不同的,做的是一种抱残守缺的工作。”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认为,这一百多年来,兼通书、画、篆刻综合型的人才越来越少。现在由于分科教育,书、画、印分家,而他们大多数又都不懂中国古典文学。在这样的情形下,西泠印社承担了一项特殊的工作:它还在不断提倡诗、书、画、印一体化。“这样的综合型人才,目前包括高校、美协、书协,都很难来完成培养。西泠印社不直接培养人才,但它在倡导这样一种理念,来引导艺术人才往这个方向发展。”
纵观西泠印社百年历史,社长空缺的时间竟累计长达60年,可谓是“天下第一名社”的一大特色。
在创社初的9年中,四位创社人丁仁、王禔、叶铭、吴隐互相谦让,谁也不肯出任社长,直到1913年才推举吴昌硕出任社长。而吴昌硕去世之后,社长一职又曾空缺长达20年;马衡、张宗祥任后也均有较长时间的社长位置空缺。而在启功去世后,又空缺了6年。
宁缺毋滥。这是一种文化人的坚守。创立至今,西泠印社几乎将现当代的金石书画大家尽数囊括其中,近现代史上精研文史、雅擅丹青的大家,多数为西泠印社中人——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马公愚、邵裴子、来楚生、吴湖帆、陈巨来、沈尹默、商承祚、罗福颐、傅抱石、潘天寿……而历任社长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均为一流文化大家,他们在艺术、文化、学术上的丰功伟绩,构成一道深厚的人文景观,令人对西泠高山仰止。
(《钱江晚报》《深圳特区报》12.14、15 林梢青 梁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