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隋唐创建科举,这种制度伴随中国文明经历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朝代,共计1300多年行程,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均产生深刻的影响。
读书是斯文的事,贡院也应该是斯文的地方,但秀才进场考试却斯文扫地。因为要在考场过三天,考生要携带大量东西,粮食、蔬菜、锅碗瓢勺等,一般都是装在一个大篮子里提着,看着跟逃荒似的。提着大篮子的考生并不能随时入场,要排队等待“安检”。贡院“安检”比现在机场严格得多,所带食物,如糕饼饽饽都要切开检查。整个入场搜检过程毫无尊严可言,负责搜查的官吏如狼似虎,随意呵斥,跟对待囚犯别无二致。
考生人数众多,又要挨个搜检,进场速度很慢,因此半夜就要赶到考场,凌晨开始“唱号过堂”,天明入场完毕。此时贡院大门要马上落锁,任何人不得进出,称之为“锁院贡试”。贡院有两道围墙,外墙高五米,内墙高三米,都布满荆棘,称为“棘围”,效果堪比现在监狱的铁丝网。
正因为贡院考试太重要,聪明狡诈之徒,难免设法考场舞弊,贿赂考官、夹带、替代、泄卷等花招百出。
各种舞弊花样中,贿赂考官危害最大,所以惩罚也最重,只要证据确凿,就是杀头。
与贿赂考官等作弊方式相比,夹带既隐蔽花钱又少,因此十分常见。为防止夹带,贡院考试的搜检向来严格,发现夹带者,除了取消资格外,更要带枷示众一个月。但巨大的功名诱惑仍令很多人铤而走险。一次顺天府乡试时,乾隆皇帝派人到考场督查搜检,头场搜出夹带者21人,二场又搜出21人,顺天府贡院前“枷号”爆满,连日观者如云。这次考试,交白卷者又有68人,没做完的300多人。
屡禁不止,逼得贡院搜检制度越发严厉。很多贡院实行复检制度,如果第一次没搜出来,让复检的人搜出来了,这位复检者赏银三两(相当于一个人三个月的生活费),夹带者和负责第一次搜检的人都要被推出去带枷示众。如此一来,第一个搜检者为了避免惩罚,拼命搜检,而复检的人为了得到奖励,也拼命搜检。作弊与反作弊愈演愈烈,而普通考生的尊严,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丧失殆尽。
(《大河报》2011.12.30 姚伟)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