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伊始,湖北襄阳籍47岁的农民作家周春兰的长篇小说《折不断的炊烟》正式出版。
《折不断的炊烟》共24万字,讲述的是主人公周任玉因娘家贫穷,备受婆家欺负。与其他农村妇女不同的是,周任玉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寄托于笔尖,写作成为她抒发感受、抚慰内心、战胜苦难的途径。最终,她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家人的理解。
周任玉妈妈在她最痛苦的时候说过:“哪个烟囱不冒烟?”作品结尾这样写道:“我妈说过:‘哪家烟囱不冒烟?’炊烟仍在飘,只是与以往有所不同。”周春兰坦承,小说就是以自己为原型而写的。
初中毕业的周春兰与为人老实但兄弟众多的饶志启结婚后,因为家境贫寒,被同村人瞧不起。周春兰表面上默默承受了这一切,内心的苦闷却一点点淤积。为发泄内心苦闷,她尝试将情感寄托于文字,开始创作诗歌。周春兰写作热情高涨,旁人却不停泼冷水,认为她是“另类”,经常冷嘲热讽。
但周春兰始终没有放弃。1997年秋天,付出终于有了回报,《襄阳广播报》刊登了她的短诗《谁能与我同行》。
2007年下半年,周春兰得知方方当选为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她鼓足勇气,给方方寄去一封信,并附上两篇短篇小说。2009年4月,她突然接到省作协的通知,邀请她前往武汉,与全省30多名农民写作者参加农民作家培训班。原来,方方觉得周春兰的写作感特别好,同时也被她的坚持深深打动。
培训结束后,周春兰通过遴选,成为10个农村题材长篇小说选题作者之一。在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杨彬的指导下,3年时间,周春兰6易其稿,最终完成《折不断的炊烟》。
经此一番历练,周春兰成为湖北省文学院的签约作家,有了作家的正式身份。目前她正创作第二部长篇小说,主题同样是关注农村小人物的命运。
去周春兰家采访前,相关人士已经告知她坚持写作的不易,但当记者走进周春兰的家时,还是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摇摇欲坠的泥土坯的房子,昏暗的客厅……
方方说:“初知这些情况时,我很觉惊讶。在一些场合发言,甚至还力劝这些乡村的作家们最好还是先顾及生活。生活安定,写作便无后顾之忧。后来发现农民作家有自己的想法,他们认为自己虽然贫穷,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需要,应该同有钱人一样。这话真是让我警醒。是呀,这样的生活难道就不应尊重?”
(《文汇报》1.31 钱忠军 于小龙)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