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活跃在国际舞台的世界著名建筑与城市理论家。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学家贝聿铭曾经说过:“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说起中国的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
毕生筑梦为民居
吴良镛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与公共建筑相比,我更在意民居。”吴良镛常说,“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北京菊儿胡同有一个41号院,原是一座寺庙衍生出的大杂院,也是菊儿胡同最破的地方。40多户人家共用一个水龙头、一个下水道,厕所在院外100米处。
上世纪80年代,北京开始展开危旧房改造项目。但是,菊儿胡同属于古都风貌的保护范围。不仅如此,项目不大、费用不高,很多设计单位都不愿碰这类项目。后来,北京市房改办找到了吴良镛。出乎意料的是,吴良镛对于这个建筑面积仅2700多平方米、设计费用仅1万元的项目显示出极大热情。
据吴良镛的助手左川回忆,在菊儿胡同方案审批时费尽周折,前后审查了七次之多。但吴良镛不厌其烦、反复修改。到了施工图阶段,光图纸就出了95张。
如今,改造后的菊儿小区里,精心保留了原有的树木。一水儿的2层、3层小楼白墙黛瓦,与周边的老房子浑然一体。一进套一进的小院子,并不觉得压抑。这样一座“类四合院”,完全没有高楼大厦那种冰冷、孤立的感觉,“大爷”“大妈”“叔叔”“阿姨”……邻里间出来进去的都打声招呼,有了困难也相互帮助,情境间,生活仿佛回到了过去的北京城。而这也恰恰体现出吴良镛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1992年,菊儿胡同改造获得亚洲建筑师协会金质奖,1993年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
战火中点燃建筑梦
1922年春天,吴良镛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的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刚刚交完大学入学考试最后一科的考卷,就听到防空警报响起,日本人的战机突然来袭,”吴良镛回忆起1940年7月在母校重庆合川二中参加高考的情景。
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民族血泪,促使吴良镛在内心早早地树立了“谋万人居”的伟大理想。
1940年,吴良镛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抗战胜利后,刚毕业两年的吴良镛应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之约,协助他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1948年夏天,梁思成推荐吴良镛到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深造。在著名建筑师沙里宁的指导下,吴良镛开始探索中西交汇、古今结合的建筑新路,其间曾获罗马奖金建筑绘画雕塑设计竞赛荣誉奖,在美国建筑界崭露头角。
1950年底,吴良镛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国。回国后,一直在清华大学任教,历任副系主任、系主任等职。
康复后仍然闲不住
“我豪情满怀地目睹了祖国半个多世纪的进步,每每扪心自问,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子孙后代?”为了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他每天清晨就拖着装满资料的小车走到建筑馆工作,还经常亲自奔波在各个建筑工地上。直到2008年的夏天,85岁的吴良镛在南京金陵红楼梦博物馆工地视察时突发脑梗,一头栽倒在地上。
出院后的吴良镛仍然闲不住。因为高强度工作,左川担心他身体吃不消,给他拟定了“八大注意”,其中一条就是不能激动。“通常是做不到的,有好多次,他讲着讲着就激动起来,还经常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来”,左川很是无奈。每次“批评”他,他还很“有理”。
“梁思成脊椎有问题,不能打弯,但他每天仍坚持工作很长时间,经常用一个瓶子抵住下巴,在桌上画设计图,”每每讲起,吴良镛都无限感慨。
(《光明日报》2.15 田雅婷)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