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节是传统民俗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这一天去扫墓藉以缅怀故人。随着时代变迁,缅怀方式也在变化。过去有土葬,有棺材,有坟地,近年来各地推行火葬,墓地变成了安放骨灰的公墓,由此演变出树葬、海葬……还有火葬后骨灰撒向大地、大海,让故人回归大自然,只让名字留在历史、家谱以及后人记忆中。
日前,居住在上海松江的张先生和太太拎着用自家柳条制作的小花篮,上午9点多出门去松鹤墓园祭扫祖先。中午11点多,他俩就扫完墓回来了。几位邻居都好奇怎么这么快呢?张先生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方式,“今年我利用年假调休,避开了扫墓高峰,一路过去很轻松。也没有花钱购买香烛和鞭炮,而是带去了自己手编的柳条花篮,这样既环保又安全。”这种思路,值得效仿。
“慎终追远”、敬贤怀德的传统若通过铺张、显摆比阔不免让人感觉变味儿。在鞭炮的喧嚣、纸钱的烟雾中,逝者还被用来求福禳灾,且问逝者何辜?依咱看,厚养今人,薄祭先人,才是真正的“孝”的智慧。善待老人,使其安度晚年,长寿安康而“善终”,后人也不致于留下“子欲孝而亲不待”的内疚,这比在他们死后烧多少纸钱都实在。
(《文汇报》3.25 余般石 元文 丛聪)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